-
日期: 2025-06-03 | 來源: 觀察者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韓國 | 字體: 小 中 大
2024年3月22日,共同民主黨代表李在明訪問忠清南道唐津市唐津市場稱:“為什麼要招惹中國?”緊接著做出兩手交握的姿勢說道:“對中國大陸說‘謝謝’,對台灣地區也說‘謝謝’就可以了,幹嘛總是到處惹事。”
中國議題在選戰中陡然升溫,既折射出中國對韓國影響力的客觀提升,更暴露了韓國在中美博弈加劇下的深層戰略焦慮。
然而,為何有人不斷炒作中國議題,並將其推向爭議漩渦的核心?筆者認為這其中存在“叁大推手”:
壹,“中國威脅”是尹錫悅內政潰敗最好的“替罪羊”。尹錫悅彈劾案引發了保守陣營的合法性危機,繼續鼓吹“中國威脅”、“中國陰謀”不僅能夠成為保守派轉移焦點的最佳工具,還能借“中國介選”、民主黨“對外勾結”等敘事為尹錫悅發動戒嚴和延續保守派執政提供正當性與合理性。
贰,有的人依然想走尹錫悅對美“價值外交”的老路。尹錫悅政府以“價值同盟”之名推進對美“壹邊倒”的外交路線,強化對美安全依賴。因此,堅持重視美韓同盟傳統的國民力量黨,希望借對李在明的“親華”打壓,強化自身在中美間“戰略站隊”的偏好宣示,同時鞏固保守派的基本盤。
叁,操縱“國民對華負面認知”這張牌仍然好用。自薩德事件以來,韓國國民對華認知呈現持續負面化傾向,所謂的“中國工程”問題極易引發民眾情緒,而尹錫悅的涉華陰謀論主張更是加劇了民眾的“厭華”情緒,在韓中國公民遭歧視事件屢屢被媒體報道。因此,國民力量黨不僅“積極利用”這種既有認知,更是“主動參與”民眾對華認知的塑造與極化——將民眾的焦慮整合為排外(華)情緒,從而實現工具化“中國議題”來打擊政敵。
愈難彌合的社會鴻溝
韓國社會的深層裂痕遠非新鮮議題,學界普遍將其概括為地域對立(湖南VS嶺南,這裡的“湖南”指韓國西南部的全羅道地區,而“嶺南”相當於慶尚道地區)、意識形態撕裂(進步VS保守)及代際沖突這叁大傳統斷層。然而近年來,階層矛盾激化(財閥壟斷加劇貧富分化)、性別戰爭白熱化(女權主義與“厭女”文化)、涉外議題民粹化(如“反華、反日情緒”的工具化)等新型沖突不斷湧現,並與傳統斷層深度交織、共振疊加,持續加劇社會撕裂與對抗。
尹錫悅在2024年底頒布的“緊急戒嚴令”就如同壹把利刃,將韓國社會本就深刻的裂痕進壹步撕開。在戒嚴事件以及由此引發的彈劾風暴、司法調查與選舉政治的疊加作用下,進步與保守陣營的對抗已從政策分歧升級為身份對立。
4月4日,韓國憲法法院代理院長文炯培宣讀彈劾案裁決書——繼2017年3月時任韓國總統樸槿惠被彈劾下台之後,時隔8年時間,又壹名代表韓國保守派政治勢力的總統尹錫悅被彈劾下台。
政治精英們深知:煽動恐懼遠比凝聚共識更易動員選民,撕裂社會比彌合裂痕更益收割選票。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壹面高呼“統合”,壹面系統性利用社會分裂攫取權力。當候選人用“咖啡成本論戰”替代經濟改革方案,以“司法丑聞互懟”擠壓政治極化解決方案討論時,所謂的“社會彌合”就徹底淪為了空洞的選舉話術。
其實,歷史早已寫下劇本:樸槿惠倒台後的文在寅曾誓言“終結仇恨”,最終卻陷入“清算積弊”的漩渦;尹錫悅上台時高舉“統合救國”,僅兩年便用戒嚴令撕裂社會。韓國政治的悲劇性循環,恰如托克維爾預言的民主悖論——“多數人暴政的枷鎖,常以人民之名鍛造。”
新政府的上台,或許能為韓國政局按下短暫的休止符,但它亟需以制度革新(總統制修憲等)阻礙“復仇周期”的重演,以文化重建(國民對話、去意識形態化)來修復信任,否則這終將成為暴風雨再次來臨前的虛假平靜。-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