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6-03 | News by: 此刻moment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冲段是个失败率奇高的行为。”围棋二级裁判员万峰说,他的女儿正在衢州葛道学习,但万峰从来不主动建议任何一个孩子走职业道路,“和股票荐股一个道理,不了解人家家境情况,还有父母、孩子对失败的承受能力就片面推荐,是极不负责任的。”
万峰见过许多棋童,“很多五六岁就开始专业训练了,很早就夺得各个年龄段的全国冠军,家长的目标也很明确,冲职业,进国家队。”相应的,这些家长的压力更大,也更卷。一周唯一的一个休息日,有家长会因为孩子只下了两三盘网棋感到焦虑,因为别人家的孩子一天或许能下八盘网棋。
而冲段时间越久,沉没成本越高。万峰认识的一位家长形容,“像是上了一条贼船,下不来了。”那位家长为了陪孩子到北京学习围棋,辞了工作,北漂两年,每个月学费加房租就要过万,孩子的水平离定段依旧有不小的距离。家长始终拿不定主意,是该坚持还是放弃,“一方面是投入的成本也不低,另外家长觉得孩子5岁拿全国冠军,10岁的时候放弃了,面子上过不去。”
中国棋院杭州分院在《家长陪读对围棋冲段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报告》中写道,“陪读者处于一种失业的状态,缺乏社会价值的认同,选择了一条高风险的围棋之路,当面临孩子棋艺水平不见长,比赛输多赢少的时候,更是压力无比。”除此之外,家长还要忧虑孩子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文化知识;环境封闭,孩子人际交往狭窄;除了围棋规则,也没有养成其他良好习惯。
报告中总结,“尤其在孩子棋艺不见长的时候,孩子的未来该何去何从?很多的家长都持相同的观点:孩子学棋,最大的问题是家长能坚持多久?”
围棋纪录片《跃龙门》提到,棋童们从启蒙到成功定段,顺利的情况下,整个过程需要近十年时间。而这已经是顶尖的一拨学生了。即便成功定段,也并不意味着就此一片坦途,孩子们得从职业初段开始,继续打怪升级。“如果靠下棋吃饭,应该至少要围甲主力。”陶老师说。如今围甲联赛各队主力人数大约为50人。
山东一家围棋培训机构,小学生在学习围棋。
另一个事实是,围棋运动呈现低龄化趋势,顶尖棋手越来越年轻。背后的原因复杂且多样:培训机构的涌现、AI的兴起、赛事体系的年轻化导向等等。
近两年的定段赛规则还在继续向低龄棋手靠拢,2024年竞赛章程将18岁以下和18-25岁组区分开来,变成少年组和青年组,其中少年组16个定段名额,青年组6个。2025年少年组又设立了1个英才名额,参加国家队单独设组的选拔赛,排名第一的授予职业初段。
越来越多的低龄棋手意味着,孩子和家长们不得不早早展开竞争,更早地开始承担压力。在万峰看来,孩子年纪小,在背后做决定的家长要承担的责任就更大,“家长要衡量自己对得失输赢的承受能力。”最坏的情况,倘若孩子最终失败,家长是不是还能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问题没有笃定的答案。但永远有天赋更高,年纪更小,怀抱着职业棋手、世界冠军梦想的孩子源源不断涌进道场。
10岁的阿蒙说,他很喜欢围棋,无关输赢,围棋对他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玩的游戏。他也喜欢玩另一种更简单的游戏,“抓人”,他解释,“就是一个人抓一个人跑”。他经常和朱宏鑫一块玩“抓人”,课间休息时,“就在教室或者走廊玩。”他觉得那也很有意思。
对这些同龄的孩子来说,他们记得的朱宏鑫不是业余6段,不是“天才”少年,他们记得他很调皮,也很活泼,有时会跟他们说不想做(围棋)死活题,“经常跟其他同学打来打去的,大家一起闹着玩。”事故发生后的第三天,一个孩子在野狐的签名栏里写道,“5.19,纪念zhuhongxin”。
(应讲述者要求,除朱宏鑫、朱松林外,其余为化名)-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