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03 | 來源: 毒眸官方號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潛規則 | 字體: 小 中 大
縱然是文筆細膩的劉若英寫下的致歉聲明,也沒能扭轉大眾對於“演唱會姐妹點歌事件”的不滿。
前不久劉若英汕頭演唱會的點歌環節,壹位小粉絲被抽中,要求合唱《誠實》,身旁的妹妹搶過話筒要求合唱《後來》,之後劉若英為了彌補姐姐遺憾,表示與她合唱,但因為樂隊理解有誤,《後來》替代《誠實》再次響起。事件發生後,無論是粉絲還是路人都共情小粉絲,對於劉若英及其團隊的不當處理,表示失望。
這已經不是第壹次出現演唱會點歌環節爭議。從薛之謙演唱會“眼鏡哥事件”到周傑倫演唱會的“柒裡香慘案”,點歌環節這個拉近藝人與歌迷的互動環節,隨著“點歌潛規則”盛行,以及大眾傳播渠道變化,使得壹系列名場面和“冥場面”不斷湧現,並成為了大眾衡量演唱會真誠與否的壹個重要切口。
對藝人及主辦方的來說,壓力也隨之而來。在這拾幾分鍾分鍾到幾拾分鍾的互動時間裡,考驗的不再僅僅是藝人的唱功,還有他們隨機應變的表達能力。
當純粹的情感交流規則不斷被翻覆,藝人、粉絲、路人叁方的互動需求也就出現了落差,而裂縫的出現,輿論的喧擾、黃牛的侵入等問題便有了滋生蔓延的空間,這讓藝人勞心,粉絲灰心,更讓路人傷心。
創造名場面
演唱會的點歌環節不是這壹代的新事物。當年紅極壹時的鄧麗君,就曾在演唱會,與粉絲頻繁互動。
而當粉絲應援文化朝個性化方向發展,點歌環節的雙向互動屬性增強,如今的粉絲便不再只是淹沒在應援牌和口號中面目模糊的集體面孔,而是具像為擁有獨特情感經歷的個體。
不少粉絲會在點歌環節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這使得藝人的作品超越了廣泛的流行意義,而是成為了粉絲人生某壹階段的BGM。周傑倫演唱會上,女生分享自己分手經歷,點了壹首《算什麼男人》怒懟前男友;伍月天演唱會上,為了紀念去世的弟弟,女生點了壹首《happy.BIRTH.day》。這些瞬間讓歌曲從公共符號轉化為個人情感載體。-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