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03 | 來源: 毒眸官方號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潛規則 | 字體: 小 中 大
但點歌機會畢竟有限,為了能夠贏得與藝人的互動機會,粉絲們開始使出渾身解數,想方設法吸引藝人注意。這讓很多演唱會的前排點歌區,堪比“百變大咖秀”。有的人戴上搞笑頭套,有的人穿上定制衣服,更多粉絲會選擇樸實地制作創意手工點歌牌,有的制作刮刮樂,有的制作轉盤,現場變成了“藝術創想”成品驗收區。
不少粉絲開始在社交媒體上總結自己的“點中經驗”,比如,買第壹排、穿得顯眼、蹦得高、帶海報、帶小孩等等。這些“技巧”的核心都是讓藝人看到更加豐富的“自己”。
另壹邊,對藝人來說,點歌環節既是面對面接觸粉絲的契機,也是展現自我的窗口。毛不易、汪蘇瀧等藝人在這壹環節,充分調動氣氛,或是幽默化解混亂,或是搞笑調侃粉絲,用鮮活的互動行為更新了外界對藝人的形象認知。
正因為粉絲和藝人的雙向奔赴,成就了這壹環節的不少名場面。演唱會本身是壹次性的線下消費體驗,沒有買票入場的更多樂迷沒機會親身得見現場的魅力,但是隨著點歌環節越來越火,讓它成為了外界管窺演唱會魅力的窗口。在相關短視頻的評論中,許多外圍觀眾通過粉絲的綿密情感感受到追星的積極意義,通過藝人暖心的細節舉動對其產生好奇興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點歌環節已經是演唱會宣傳破圈的最佳利器。
壹個流行巨星的國民認知度,不僅體現在粉絲的忠心,更在於路人的好感。點歌環節不僅保證了粉絲獲得專屬互動體驗,路人捕捉到了趣味瞬間,更是延續了藝人的商業價值影響力,叁方受益。不過,有多少贊美就會有多少詆毀,如果點歌環節處理不當,反倒還會傷害叁方的感情。。
點歌矛盾火線慢燃
當點歌環節的熱度不斷攀升,各方膨脹的需求便暗暗捻成了矛盾的火線。
點歌環節的“點歌方”觀眾和“被點方”藝人之間形成了微妙的權力博弈。藝人需要得體且巧妙地照顧到觀眾的需求,任何細節疏忽,都可能對觀眾的期待造成破壞。
這種權力關系的脆弱性在“演唱會姐妹點歌”事件中暴露無疑。大眾不滿的核心在於,樂隊失誤、妹妹搶麥等情況下,劉若英未能想盡辦法出聲扞衛小粉絲合唱《誠實》的需求,而是妥協於再唱壹遍《後來》,這意味著觀眾的主導權被忽視。-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