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03 | 來源: 毒眸官方號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潛規則 | 字體: 小 中 大
此前有媒體報道演唱會大屏互動其中可能存在的“灰色產業鏈”,不過,從業者告訴毒眸,據她了解,主辦方內部並不太存在壹些借此機會,營造大屏曝光的黑箱操作,更多是壹些黃牛借此機會騙錢,比如,告知粉絲多少錢可以確保自己被選中之類的,她也借此提醒粉絲們不要因此而上當受騙。
那些坐在前排的網紅,主要取決於他們本身的財力,以及與藝人的私交。從業者表示,站在主辦方的角度來看特定安排沒太有必要,因為網紅本身帶來的宣傳效果具有兩面性,如果後續出現輿論問題會更加麻煩。
無論是路人的“不懂規矩”,還是網紅們的“劇本嫌疑”,在這場“權力方”的爭奪戰中,粉絲群體始終保持較高的敏感度。這其中的矛盾核心在於越來越多非粉入場,使得他們與藝人的交流場域不斷被縮窄,從而產生壹定的“入侵”焦慮。
這其中既有著粉絲文化不斷發展壯大而反映出的權力異化趨勢,也折射出媒介變化下演唱會功能轉型的必然陣痛。
“復雜化”的演唱會
時至如今,粉絲們不得不面對壹個現實落差,演唱會不再是特供明確的文化產品了。
粉絲文化的結構性變革,使得其生態圈層逐漸形成了金字塔結構,也漸漸養成了身份標簽下的“權力意識”。部分粉絲希望建立與藝人的專屬性空間,用更多的規則,來守護彼此感情的純粹性。比如,壹些粉絲會在演唱會的點歌牌上,寫壹些只有老粉和藝人才知道的細節過往,相當於脫口秀的“內部梗”,或者狼人殺游戲裡的紛繁復雜的術語,本質都是建立起只有老粉絲才懂的話語門檻,將新粉和路人隔絕在外。
然而,演唱會正在成為主要的線下娛樂方式,再加上媒介傳播范圍的擴大,演唱會的受眾早已從最初的標准粉絲,拓展為了有興趣的路人,甚至,非核心觀眾正在成為支撐行業增長的關鍵力量。
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票務信息采集平台數據監測和調研測算,2024年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場次為48.84萬場,同比增加10.85%,票房收入為579.54億,同比增長15.37%,觀眾人數為17618.16萬人次,同比增加2.95%。
演唱會湧入大量的非粉觀眾,這些增量觀眾保證了演唱會經濟的繁盛,卻也攪擾了粉絲的“專屬空間”,而點歌環節恰恰是粉絲近距離接觸藝人的壹次“限時約會”,這種“限時性”,使得粉絲不得不“內卷”爭取被翻牌的機會,進而對點歌機會越來越“焦慮”。
理論上來說,歌手是所有藝人之中,與粉絲聯系最為密切的群體,而歌手也是最需要粉絲的群體,但是媒介的變化,讓彼此之間的關系變得看似很近,實則很遠。
在千禧之初的唱片時代,唱片銷量決定了歌手的流行體量,有限的傳播方式,使得歌手們不得不參與歌友會、簽售會、商演等壹些線下活動,拉近與粉絲的距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