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04 | 來源: VISTA看天下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如果宇宙存在終極難題,那它的名字壹定叫做:“中午吃啥”。
聰明勤勞的打工人們在這個領域研究出的最新成果是:
去吃食堂,吃不被定義的食堂,吃別人家公司的食堂。
上學時覺得最平庸無聊沒吃頭的食堂,上了班才能知道招聘信息裡福利待遇欄寫“配備員工食堂”的含金量。
對於漂泊在大城市的打工人來說,解決難纏甲方要求修改到第八版的方案都好歹有個結項盡頭,但解決午餐的難題完全是此恨綿綿無絕期:
因為每天下班後已經累到洗澡都需要給自己加油打氣叁次,所以打理生活的水平遠遠達不到能給自己制作便當;
而公司方圓伍公裡的外賣也隨著工齡漸長已經全部吃過壹遭,點開軟件就能隔著屏幕聞到壹股夾雜著塑料味的油膩。
最近,大家開始把覓食的目光投向了食堂,自己公司沒有食堂的就探索附近其他公司的食堂,蹭蹭別人家的員工福利——
當然了,前提得是人家的食堂也對外部人員正常營業。
打開新世界幹飯大門的打工人們紛紛感歎:“第壹個發現能蹭食堂的人簡直是天才!”
01掘地叁尺、動用人脈,就為吃上壹口別人家食堂的飯
現在想要知道你所在的城市哪塊區域牛馬含量高,壹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在社交媒體上搜索看,哪裡的蹭食堂帖子數量多。
比如上海的漕河涇、陸家嘴↓
再比如北京蹭食堂現象就主要集中於國貿和金融街兩處。
大家早上壹起從地鐵站鑽進CBD的寫字樓裡,把頭發梳成專業人士模樣,但港交所大門敲不敲得開關我們普通牛馬什麼事兒,大家最關心的還是中午能敲開哪家食堂對外營業的門。
國貿地下贰層的老食堂,在線收留CBD沒飯可吃的上班族。
雖然開在頂奢薈萃的國貿商城南區,樓上是愛馬仕、香奈兒和卡地亞,但樓下的自營食堂倒是處處透露出親民氣息;
從LV旗艦店門口下兩層樓梯,即可回到打工人的消費舒適區。
瞅見這上安白熾燈泡、下鋪土黃瓷磚的裝修風格,仿佛回到了物價尚未飛漲的贰拾年前,總算讓人有了“買得起”的踏實感。
老式食堂的氣質不只源於外觀,更重要的是消費方式:對外開放但不支持直接微信/支付寶,而是需要先辦卡充值;
根據網友拍下的菜單,這裡壹份叉燒飯28元,過油肉拌面22元,小份炒菜的價格區間為8-28元,米飯1元壹份,蒸雜糧6元,員工有另外的內部折扣。
定價在食堂這個賽道不算便宜,但結合地理位置來看又挺合理;
25歲全款拿下國貿兩葷壹素套餐,什麼實力不必多說。
盡管這食堂藏在柒拐八拐的隱秘角落裡,被許多人吐槽位置太難找,但是區區這點困難根本難不倒鬧飯荒的打工人,掘地叁尺也給挖出來。
甚至還有人建言獻策“應該把食堂開到壹樓LV的位置”,畢竟吃飯才是附近最大基數常駐人口的真剛需。
而聚集在金融街的打工人,則充分發揮了群眾智慧,老話說的沒錯,團結就是力量。
有網友從計價方式、主營品類、人均消費和特色肆大方面總結了公司附近對外開放的各家公司、寫字樓食堂。
帖子底下大家除了在補充哪家食堂的某品類量大好吃之外,就是在關心外部人員能不能直接進去吃、有沒有晚餐。
能對外開放的寫字樓食堂畢竟數量有限怎麼辦?
還有網友發起了“金融街互吃食堂計劃”,方便附近的打工人們互通有無、信息共享。
門禁限制不嚴格的內部食堂,可以請內部員工網友幫忙,直接帶自己進去吃;
實在管得嚴,人帶不進去的,也可以把盒飯帶出來。
這集叫牛馬help牛馬,互聯網人脈在這方面是管用又實在,業務拓展能力先不說,但是在食堂幹飯這塊領域,那大伙也能挺直腰板說壹句:
“你可金融街打聽打聽,這渠道咱熟,那都有人兒”。
而壹些知名大企業,更是憑借食堂成為全商圈的心心念念。
南京阿裡中心的對外開放食堂,雖然分“外部價/園區價”兩檔定價,但還是吸引了很多非阿裡員工來吃飯+打卡。
而北京的華為(专题)食堂需要憑工牌進入後,也成為了麗澤商務區不少打工人那得不到但永遠在騷動的白月光。
我深刻懷疑,對於大饞丫頭、大饞小子們來說,這輩子最希望擁有壹個在大公司上班朋友的時刻,不是找工作需要內推,而是想被帶進去嘗嘗食堂。
如果有平台評選靜安寺打工人的必吃心願榜,那歐萊雅的“歐家食堂”壹定榜上有名。
頭部化妝品公司的食堂,沒有樸實的不銹鋼大餐盤,都是白色小碟,裝著焗南瓜、烤雞腿、意面、餐包,菜式看上去也主打壹個洋氣精致。
另外谷歌食堂也深受網友種草,偶爾有業務往來之類的機會能進去蹭壹頓的話,那吃的哪裡是飯,明明是大跨國公司食堂好幾層、多國菜系琳琅滿目的世面。
不過這些畢竟不是大部分打工人想吃就能吃上的,頂多算是嘗個新鮮。想要更親民實惠、還不用找人脈帶路,還得是對外開放的機關單位食堂。
比如國家衛健委、氣象局、煤礦文工團、國家圖書館等單位,都有對外開放食堂。
衛健委食堂的自助餐首單團購價13.9元壹位,國家圖書館的自助餐團購29.9兩葷兩素,比起“別人家的公司食堂”是更加大眾友好的選擇。
打工人們對於食堂的旺盛需求,甚至催生出了食堂探店賽道的博主,匯總各個商圈可蹭的食堂,我願稱之為真正的小眾寶藏探店↓
不管是CBD地下的“秘密基地”、普通牛馬心目中的“夢中情司”,還是各大機關單位,這些食堂的共性是場所比較隱蔽,開在人家的辦公區域裡面;
沒有什麼招牌、廣告或者服務,其實班味兒濃度壹點不亞於飯味兒。
02食堂窗口不僅有菜,還有讓打工人好奇的生活方式
打工人肆處尋覓食堂解決午餐,“比外賣幹淨健康”、“選擇種類更多”、“方便省心”固然是直接的原因;
而另外壹個層面的原因在於,食堂是壹個能非常直觀地展現出公司福利待遇的窗口。
“我們學校/單位/公司/工廠有食堂”所能傳遞出的信息,遠不止“我們有地方吃飯”;
例如字節跳動之前通報員工將工卡外借代刷食堂,部分工區開始禁止打包餐食回家等舉措,就引發了很多關於“大廠福利縮水”的討論。
誰能完全不好奇別人家的公司日子過得咋樣?
畢竟中秋端午單位發的粽子月餅米面糧油被拎上地鐵後,都會引發陌生人之間暗戳戳的較量,更何況是每個工作日都要吃的食堂。
資深打工人心中已經形成了“公司自營食堂>公司承包食堂>寫字樓公用食堂>沒有食堂”的鄙視鏈;
而在有食堂的細分領域內,又可以形成“員工免費用餐>內部折扣用餐或餐補>正常市場價用餐”的等級。
許多企業也會把優質食堂、免費午餐、餐補折扣壹類的信息作為招聘時的宣傳點。
所以蹭蹭別公司的食堂,雖然錢得照掏,但好歹也算是蹭到了人家的員工配套服務,除了能飽餐壹頓之外,還能體驗壹下其他打工人的生活。
比如食堂標配盒裝酸奶和水果的,那大概率是體制內,環境壹般比較寬敞亮堂,周圍用餐的很多穿白色、淺藍色襯衫。
比如外企的菜式比較時髦且偏西式,而互聯網大廠的食堂窗口也會搞數據化和末位淘汰。
@另類程序員
溜進CBD的寫字樓食堂裡,周圍都是掛著各色工牌但頂著清壹色加班臉的白領,銀行的、投行的、會計事務所的,嘮著吐槽業務的閒嗑;
不管怎麼說,咱也是和商務精英壹塊兒吃上同樣的辣椒炒肉蓋飯了。
除了這種探索別人上班日常的體驗感,食堂另外壹個迷人的地方在於它不是誰想吃就能吃的。
別說是不是對外開放,就算是對內,食堂也常常是劃分內部人員可享受福利待遇的壹個最明顯的指征;
很多公司食堂必須刷員工卡,所以實習生就不能就餐,還有壹些大企業的食堂分好幾個,而外包員工、臨時員工只能吃其中壹個食堂。
“你可以不好吃,但我不能進不去”,這種40%微開的食堂就是屬於咱打工人階層的“邀請制會所”,有時候還得想想辦法才能夠得著。
所以食堂哪是壹碗飯的事兒,那是打工人想追求的生活方式。
歸根結底,大家總還是有點從上壹個年代遺留下來的食堂情結在。
職工醫院、子弟學校都已經漸漸退出歷史舞台了,但員工食堂還是作為比較常見的單位配套設施存在於今天。
很多父母甚至對於孩子工作最關心的不是薪資,而是“你們單位有沒有食堂?”;
在許多老壹輩的評判標准裡,有食堂的單位那才算是正規的好單位,沒有食堂的公司簡直比沒有周末還不靠譜。
年輕氣盛的時候覺得“吃食堂”這件事太無聊、太老派了,不如公司直接兌現成真金白銀的餐補打到卡裡,等被“中午到底吃啥”的終極難題發愁發多了,現在大家終於能理解爸媽對食堂的執念。
人經常會隨著生活閱歷增加而驚覺某些老派生活方式“真香”,以前它是穿秋褲、喝熱水;
現在變成了不再點進下單過76次的“壹碗賭上廚師職業生涯的炒飯·黃燜雞米飯”,而是中午12點准時下樓推開食堂的門,哪怕它是別人家食堂的門。-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