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04 | 来源: 娱乐硬糖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在一份标准的“恋爱说明书”里,学历、工作、家庭等硬性条件只做简单描述,无非是充当用户出场的背景板。更多篇幅用来介绍他们的兴趣特征、心动瞬间,这些“软件”部分需要进行故事性的延展,比如奶茶十级研究学者、天心区鱼见愁等等。
如果用户自己没有好玩的灵感,陶思诺会建议从消费习惯呈现人设,这同样可以推导出他们的性格和价值倾向。比如露营爱好者、潮玩收藏师、盲盒受害者等等,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年龄、兴趣、性格,但别人一看到脑海里就能立马有形象轮廓。
很多人相亲失败的原因,是双方没有任何感情基础,却又对彼此异常挑剔。一上来还是陌生人呢,就琢磨能不能和Ta共度余生,那结论当然是“不能”。有些话题跟朋友、家人、乃至陌生人都能聊,可放到相亲对象那里就突然有了冒犯性。而立人设就是做预沟通,一定程度上拉近社交距离。
除了精修“恋爱说明书”,新一批职业红娘还会提供化妆、穿搭、拍照等服务,帮助用户在社交媒体做长期的形象包装。这还真有点像偶像养成小游戏,点赞之交也是积累路人缘的开始。
有意思的是,低线城市的红娘普遍只做同城用户,对返乡的都市精英们则敬而远之。据陶思诺介绍,返乡群体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是更优质的资源,把自己的感情看得非常矜贵。“反倒是县城青年容错率更高,早早看到人生的平凡和普通,把自己交出去也没觉得困难,配合度和参与性比较高。”
就说独立女性,她们是能够掌握自己事业和爱情的大女主,男生也很愿意跟这么有魅力的异性做朋友,但往往不会往爱情的方向考虑。“并不是觉得对方不太掌控,而是清楚意识到自己配不上。”陶思诺解释道。
相亲的尽头,是线下“恋综”
社交产品的扎堆出现,也曾给单身男女带来脱单希望。但事实证明,这更多是一种排解孤独的日常消遣和“假装努力”。结识大量新人的成本是降低了,但信任成本也拉高了。
在社交产品里晨昏定省,“早上好、吃了么、在干嘛、哈哈哈”,都只是简单的输入输出。好不容易想到一个话题,来回几句就断了,只能着急忙慌去找下一个给自己定定神。这就像厚厚的油浮在水面,看着是全面覆盖了,其实根本触及不到内里。人还是要面对面,才能在日常接触里培养感情。
相亲就是这样一个见面的过程。只是传统模式的目的性太强,更善于把人和人的关系横刀斩断而非细水长流。新一批职业红娘显然意识到这一点,试图把相亲转变成常规的社交活动,在普通朋友基础上发展亲密关系。
他们在策划活动时会弱化相亲、结婚、恋爱等元素,反而是跟游戏、兴趣、消费结合,让参与者可以没压力地玩起来。去年开始,陶思诺就把工作室发展重心转移到线下,每个月都会举办两三场线下活动,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徒步、美食品尝、陶艺手作等等。-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