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05 | 來源: BBC中文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英國 | 字體: 小 中 大
可是,這樣的場景如今已成往事。在保守黨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裡希·蘇納克(Rishi Sunak)與利茲·特拉斯(Liz Truss)任內,英中關系急轉直下。上壹位訪問中國的英國首相是文翠珊(Theresa May),時間已是2018年。
隨著此次市政代表團的訪問,以及基爾·斯塔默(Sir Keir Starmer)可能在今年稍後訪華的消息傳出,兩國關系似乎正在出現轉折。但這壹轉變的背後意圖為何?
“成熟”的處理方式
這項政策調整的開端,可能要追溯到去年11月,基爾·斯塔默在巴西與習近平進行閉門會晤。當時他表明,英國希望與中國在氣候變化與經濟方面展開合作。
自那以後,工黨小心翼翼地推動對華接觸,主要著眼於潛在的經濟利益。
今年壹月,財政大臣蕾切爾·裡夫斯(Rachel Reeves)在北京共同主持自2019年來首次的中英經濟財金對話。她為此辯護說:“拒絕與中國接觸,其實根本不是壹個選項。”
蕾切爾·裡夫斯表示,重新與中國接觸可能為英國帶來10億英鎊的經濟收益,未來伍年可望簽訂價值6億英鎊的協議,部分來自放寬對中國出口的限制。
蕾切爾·裡夫斯表示,重啟與中國的接觸可能為英國經濟帶來10億英鎊收益。
不久之後,能源大臣埃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恢復與中國的正式氣候談判。他指出,考慮到中國是全球最大碳排放國,不與中國展開對話“對未來世代而言是壹種失職”。
工黨稱這樣的做法是“成熟”的對華態度,但這無疑與過去拾年的英中關系有明顯落差。
2010年前後所謂的“黃金時代”,英國對華政策幾乎由財政部主導,重心放在經濟機遇上,並在某種程度上擱置了人權與國安等問題。
但到了2023年9月,裡希·蘇納克則明言中國對英國“開放與民主的生活方式”構成“特定的威脅”。
“世界將更中國化”
工黨在競選綱領中承諾對華關系將采取“長遠而具戰略性的方式”。
中國幾乎壟斷全球稀土資源的開采與提煉,這些資源對於制造高科技及綠色產品至關重要,例如鋰電池與觸控螢幕所需的銦。這使中國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部份。
倫敦智庫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中國專家馬修斯博士(Dr William Matthews)指出:“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未來將持續增長,尤其是當美國愈趨內向時。”
埃德·米利班德指出,若不與中國對話,將是對未來世代的“失職”。
“世界將會變得更加中國化,這對任何壹個西方政府而言都是挑戰,因此從壹開始就應該以理性務實的方式展開接觸。”
英國對華事務全國委員會(UK National Committee on China)董事安德魯·凱尼(Andrew Cainey)也表示:“自新冠疫情以來,中國已經發生巨大變化。民選官員若從未親身去過中國,重新實地走訪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選擇。”-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