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05 | 来源: 长安观察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世界杯 | 字体: 小 中 大
显然,国足主帅不好选,也不好当。国足的实力摆在那里,不存在“点石成金”的神仙。我们期待适合中国足球的教练。
一个个来自世界先进足球体系的名帅,是否足够了解中国足球,是否有能力带好“差生”,是否有决心与中国足球共患难,相关方面在聘任前,理应好好调研、充分沟通。
(三)
国足需要什么样的联赛?
联赛是发展足球的基础,向上可以为国家队输送精英,培养本国的球星;向下则能带动大众观赏和参与的热情,让更多青少年喜欢上足球,不断扩大足球的根基。可是对中国足球来说,足球职业化给球迷带来的记忆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有人说,“金元风暴”时期才是中国足球巅峰,中超投入比肩欧洲五大联赛,中国足球俱乐部亚冠赛场连拿冠军,好不风光。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家队的成绩依然难看。当大牌外援成为绝对主力,不少关键位置的本土球员根本没机会上场,立足长远的青训、基础建设更被抛之脑后。
职业化背后的“假赌黑”,更让人看到中国足球触目惊心的烂疮。
如今,虚火最终熄灭,一个个超级球队解散的解散、重组的重组,中超联赛逐渐回归理性,俱乐部也“消费降级”。各队年轻球员纷纷崭露头角,都成为中超的看点和亮点。
近来苏超联赛火爆全网,证明中国足球的群众基础十分厚实。这样的联赛越来越多,对吸引更多孩子爱上足球大有裨益。而业余联赛的成功也提醒,回归纯粹、因地制宜,培育有趣、有特色的城市足球文化,或是再度推热职业联赛的一个不错思路。
(四)
国足需要什么样的青训?
说起来,抓青训在中国足球发展的历程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得青训者得未来”的道理,也早已说烂了。可这么多年过去,整体上仍是一言难尽。
一来,我国足球青训基础薄弱,足球人口较少,青训教练更是缺口巨大;
二来,青训理念也有待纠偏。不少外籍教练直言,“中国大多青训教练的工作重点是赢球,而非培养球员。”这种功利性会潜移默化地侵蚀孩子的热情以及创造力,在球场上畏首畏尾;
三来,体教融合不充分,“12岁退役”困局难解。很多孩子和家庭考虑到教育、经济等现实情况,以及对未来前途的顾虑,不敢选择专业足球道路。
但近几年,当被问及后备人才何时能有所改善时,足球业内人士给出了一致答案:2005年龄段后的球员水平显着不同。这与2015年以来,校园足球的发展不无关系。蒯纪闻、刘诚宇等足球新星就是从校园足球中走出来的。
刘诚宇父亲曾告诉记者,“学校不但坚持组队,对于踢球的孩子,还在学业上提供补课等各种便利,让我们家长没有后顾之忧,放心让孩子走足球这条路。”由此可见,“出路”这一现实问题是青训关键。
踢得好的能否一步步往上踢?踢不进职业队,又该怎么办?这不是孤立问题,而是体系问题,需要继续做大校园足球、建设更多专业青训基地、做强俱乐部青训队,更需要打破其之间的壁垒。
问题、挑战重重,某种程度上是中国足球这些年欠债太多的结果,相关方面必须拿出足够的耐心决心恒心,踏踏实实逐个击破。
(五)
国足需要什么样的球迷?
相比其他体育项目,中国足球让球迷快乐的时候实在太少了。1998年,网文《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爆火,被尊称为中国第一足球博文。一个对国足又爱又恨、可怜巴巴的球迷,跃然纸上。
时至今日,从许多比赛的转播镜头里,我们仍能看到那红色海洋,看到或激动、或伤心落泪的球迷。幻想,破碎;希望,失望……球迷们被困在那种绝望的循环里,却始终丢不下那种热忱。他们不服气、不放弃的样子,看着让人心疼。
这么多年,国足一输再输、没少挨骂。众声喧哗里,有理性讨论,当然也有较为偏激的情绪宣泄。有国脚称“骂声太多让球员在场上不敢做动作”,有的甚至选择逃避征召。今天网络发达、自媒体如麻,舆论环境对国足不算友好。正如中国足球名宿范志毅此前所呼吁的:骂没有任何意义,希望大家能够控制好情绪。更何况,这帮球员近来在比赛中也展现了精气神,无奈实力不济。-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