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05 | 来源: 九边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哈佛 | 字体: 小 中 大
这种崩塌不仅仅是刘亦婷,不知道啥时候起,很多人眼里整个世界都变成了草台班子,对整个精英阶层先解构,然后祛魅,然后是不信任,最后是反感。
大家先是发现他们以前以为的那些牛逼人,并不是真的牛逼,而是单纯靠着家庭实力给托举上去。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只是自己生错了时代,生错了家庭。如果自己运气好,真正的“我上我也行”。
再后来大家发现一些人变成精英之后,就开始在那里装上了。比如美国那些明星富豪们,他们几乎都是环保主义者,可是他们经常同时有十几辆豪车,你们见过小排量豪车吗?整天在说不要用珍稀动物制品,问题是普通老百姓能用得起?还不是他们用?
此外那些美国上层精英,尤其是民主党团伙,也整天在为底层担忧,但是过几年大家却发现他们越来越有钱。感情你们一个个好话让你们说了,钱也让你们赚了?如今上层财富越来越多,底层欠了一屁股钱。典型的为底层说话,为自己捞钱。
所以老百姓为啥选川普这么个货色,因为他最起码承认自己是个无赖。大家现在看到那种满嘴大词的人,第一反应不是感动,而是这货没安好心,又想在这里说大词骗大家的钱,民主党大比分丢了大选,不就是这个原因嘛。
也就是说,老百姓慢慢意识到精英阶层其实是个草台班子,是在装,然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了他们确实在装,然后不装的部分大家也不信了。
其实最近的一次美国大选,传统的东西几乎全崩了,不仅民主党维护了几十年的形象,他们那些大话,也包括传统媒体,这些组织长期坚持替上层造势,信用也崩了,观众越来越少。
在不信任主流媒体和权威信息源的情况下,人们会转向更符合自身偏好的信息渠道(如特定自媒体、社群)。这也是为啥很多人说这次川总的大选胜利,本质是以TikTok为代表的新媒体对老媒体的胜利。当然了,全世界的所有传统媒体都在遭受一波持续的衰退。
也就是说,这次的哈佛演讲女孩到底是不是凭借真才实学走到今天这一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折射出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对精英人设本能的警惕和反感。
那这种“解构一切,质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思潮崛起后,新的问题也就接踵而至。
看一下美国那边,就能很清楚地看到一些明显的趋势。
首先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对“专家”、“权威”失去信任,科学知识、专业判断都可能被轻易否定。人们可能更倾向于相信简单化、情绪化甚至荒诞的解释(阴谋论),拒绝复杂的事实和逻辑。
比如对疫苗的怀疑、对气候变化的否认、对历史事件的曲解等,都可能在这种氛围下加剧。
比如国外这些年注射疫苗一直是个大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注射,因为他们觉得专家学者都是在骗自己,疫苗会导致抑郁和其他病。
其实如果大家喜欢历史,就能意识到,这种“反权威思潮”正在改写很多东西,比如我上大学的时候看《明朝那些事》,东林党还是个很正派的组织,这并不是当年明月自己的喜好,而是以前史学工作者的共识。
如今相比出身地主富商的官僚阶层(科举在古代和现在美国那套差不太多,极其消耗资源,普通家庭很难读出来),大家宁愿相信太监们为核心组成的阉党更加有良心一些。这不仅是对明朝文官集团的反感,更是对既得利益阶层的不信任,觉得他们没好人不干好事。
而且社会凝聚力急剧下降,精英阶层的任何说教,可能都被看做是“没安好心”,“又想骗我们钱”。人们可能更愿意支持那些声称“反建制”、“代表普通人”的领袖,即使其政策或言论本身存在问题,比如川普这种。
当政府的政策、专家的建议、企业的承诺都遭到普遍质疑时,达成社会共识、推行必要改革(哪怕是对大多数人有益的)将变得极其困难。尤其专家学者,更是别想开口了,一开口就会被怼。甚至“专家”这个词都会变成贬义词,说你是专家,几乎等于骂人了。
也就是说,这种广泛的不信任感如同双刃剑。打破迷信、揭露特权和不公、促进社会反思、迫使精英阶层更谨慎(至少在表面上),这都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也极有可能滋生极端化、社会撕裂、治理失效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至于怎么解决,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不过我想起来一件事。说传统纸质媒体,比如大家熟知的报纸什么的,他们总是给人一种“端着”的感觉,严肃又刻板,大家不愿意看,慢慢被时代抛弃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