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07 | 來源: 魏紅卓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隨著新中國成立,許多在海外的中國科學家開始萌生回國的念頭,然而,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的態度發生了劇變,開始對中國學者進行嚴密監控。美國政府要求科學家放棄中國國籍,轉為美國國籍,否則無法回國。袁家騮等科學家面臨巨大的選擇困境。盡管如此,袁家騮依然決定留在美國,繼續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因為當時中國及世界其他地區都無法提供他所需的先進科研設備。
1954年,袁家騮和妻子被迫加入美國籍,此後定居北美。然而,他們從未忘記祖國。1950年代,袁家騮和妻子積極為那些希望回國的中國科學家提供幫助,盡力促進中國科學界與世界科學界的交流。直到1970年代,中美關系有所緩解,袁家騮才得以回到祖國。
1972年,袁家騮在瑞士與中國科學家代表團偶遇,並與清華大學校長張維等人進行交流。1973年,袁家騮與妻子回到中國,期間訪問了許多地方,還與中國科學家探討了科研合作問題,並積極推動了世界先進核物理設備的引進。通過他的努力,西歐的核物理設備成功進入中國,大大提升了中國的核物理研究水平。
1979年,中美建交後,袁家騮促成了美國高能物理學界訪華,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的首次學術交流。袁家騮也在中國高能物理研究所任職,並成為多所大學的名譽教授,繼續為中國科學界培養人才。
晚年的袁家騮視振興中國科技為己任,他與妻子多次回到國內,直至1997年吳健雄去世,袁家騮才逐漸淡出公眾視野。2003年,袁家騮在北京去世,享年91歲。臨終時,他希望自己和妻子能合葬在江蘇太倉的明德學校。如今,袁家騮和吳健雄的合葬墓地已經成為明德學校的壹部分,象征著這兩位海歸(专题)科學家為中國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將永載史冊。-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