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08 | 來源: 老孫薦讀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馬斯克 | 字體: 小 中 大
美東時間周肆,馬斯克在社交平台X上發起了壹項民意調查:這個國家是否需要壹個實際代表80%中間階層利益的新政黨?而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0%的投票者都選擇“是”。第贰天,馬斯克在X上聲稱,他可能成立壹個新的政黨——美國黨(the America Party)。
這當然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最後的結果如何,誰也不知道。
但在美國社會日益撕裂,共和黨與民主黨的黨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出現壹個有影響力的第叁黨,對美國來說,也許是壹件好事情。下面把我能找到的資料匯總壹下,供各位參考。
美國歷史上的第叁黨
在美國的歷史上,曾經湧現過數百個第叁黨。這些政黨產生的背景,或是因為某些特定的社會議題,或是因為某個有很大影響的政治領袖的出現。
美國歷史上第壹個全國性的第叁黨是反共濟黨。反共濟黨於1828年在反共濟會的背景下成立。1826 年,前共濟會成員威廉?摩根威脅要揭露共濟會的秘密後失蹤,人們認為他被共濟會殺害,這壹事件引發了反共濟會運動的興起。在1832年的總統選舉中,該黨只贏得佛蒙特州的7張選舉人票。此後逐步走向衰落,最後被輝格黨吸收。
影響比較大的是人民黨。該黨代表西部農民和南方佃農的利益,反對鐵路壟斷、金本位制和大銀行剝削,要求銀幣自由鑄造、累進所得稅和聯邦幹預經濟。在1892年總統選舉中,人民黨候選人詹姆斯·韋弗獲8.5%普選票、22張選舉人票(西部5州)。該黨最終被民主黨吸納並瓦解。但其主張對進步主義運動產生很大影響。
美國獨立黨,是最後壹個贏得選舉人票的第叁黨。當時的阿拉巴馬州長喬治·華萊士因反對民權法案和聯邦擴權退出民主黨組建獨立黨。在1968年的總統選舉中,華萊士獲13.5%普選票、46張選舉人票(5個南方州),成為最後壹位贏得選舉人票的第叁黨候選人。
綠黨是現今比較活躍的壹個第叁黨。該黨的宗旨是,聚焦環保、社會正義等議題。綠黨主要活躍於地方選舉。在2000年的總統選舉中,該黨候選人拉爾夫·納德得票2.7%。盡管得票率較低,但被被認為分流了民主黨戈爾的票源導致共和黨的小布什勝選。
第壹,在歷史上,雖然第叁黨數量眾多,但能在全國層面產生實質性影響的屈指可數。第贰,第叁黨的實質意義,往往是議題載體而非執政競爭者。第叁,第叁黨的核心價值在於將邊緣議題推向主流,並迫使兩大黨進行調整政策。第肆,在勢均力敵的選舉中,第叁黨往往分流某壹主流政黨票源間接改變結果,成為重要的攪局者。第伍,在魅力型領袖退出後,政黨迅速瓦解。
贏者通吃:第叁黨難成氣候的制度背景
在《川馬分的什麼道?揚的什麼鑣?》壹文中,我曾經提了壹句馬斯克想組建第叁黨的。隨後有網友問,在美國的歷史上,第叁黨很難真正成氣候,原因是什麼?
這當中當然有多重因素,但首先是選舉制度的設計。
我們都知道美國是壹個兩黨制的國家。但兩黨制不是在法律上不允許有其他政黨的存在,或有兩黨制的規定。美國兩黨制格局的形成,是壹種制度設計的結果。
美國的選舉制度,具有明顯的贏者通吃的安排。首先,是單壹選區制:國會眾議員和州級議席選舉中,每個選區只選壹名代表,獲得最多票者即獲勝。第叁黨候選人即使獲得相當比例的選票,也幾乎無法贏得席位。這導致選民認為投給第叁黨是"浪費票"。其次,總統選舉實行的是選舉人團制度。第叁黨候選人極難在任何壹個州獲得多數票,因此無法獲得任何選舉人票。這使得他們無法積累全國性影響力,也難以獲得主流媒體關注。
巨大的資金和資源壁壘。我們都知道,在美國全國性競選中,需要天文數字的資金用於廣告、組織、人員、旅行等。兩大黨擁有成熟的籌款網絡和長期金主支持。而第叁黨很難擁有這樣成熟的籌款機制和雄厚的資金實力。
同樣重要是是,當選民決定把票投給誰的時候,考量更多的與其說是更支持誰不如說是更反對誰。在這樣的情況下,選民擔心投給更喜歡的第叁黨候選人,會導致自己最不喜歡的那個主要政黨候選人獲勝。例如,左翼選民投給綠黨,可能分散民主黨票源,幫助共和黨獲勝;反之,右翼選民投給自由黨,可能幫助民主黨獲勝。
正因為如此,在美國政治中,第叁黨候選人更常見的角色是是充當攪局者,影響選舉結果,而非自己獲勝。
馬斯克成立第叁黨有可能嗎?
如果馬斯克若嘗試成立第叁黨,將要面臨的就是美國政治生態的上述制約。
在這個過程中,馬斯克確實有壹些自己潛在的優勢。首先當然是別人很難相比的經濟實力。截至 2025 年 6 月 5 日,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統計,馬斯克個人淨資產約為 3340 億美元。而2020年大選兩黨共耗資140億美元。 馬斯克個人財富可輕松承擔全國性競選開支。-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https://www.xiaohongshu.com/user/profile/61d3efa3000000001000be66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