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6-09 | News by: 凤凰在人间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 陈冉去过的休学社区之一
还有些时候,做出“试错”这个判断的是家长。
许凌的儿子在北京一家休学机构待过两年,而这一度导致她家矛盾激化。许凌告诉我,最开始选择那家机构是因为“没有作业”,这让“一到周末就要写七八张卷子”的孩子,以及经常在家长群里被老师点名“你家孩子没写完作业”的她都觉得很惊喜。但去了之后,她看到了自由的另一面:老师们提供的更多是陪伴,缺乏精神层面的引领,也不管作息,“孩子一整个失去方向的感觉,蒙了”。正处在青春期的儿子“在那边很舒服,不想出来”,她和丈夫试图沟通,但每次沟通总会引发又一轮的争吵。
许凌不后悔当初的尝试,但坦言自己“冲动了”,“既能让孩子探索自我,但是又不会太自由太松散,还是很难平衡的”。
“面向休学青少年的人生中转站”,北京某休学机构的简介中这样写道。那么,下一站是哪里?
霍登山见过不少家长,刚到休学社区时都说,“我不指望我的孩子以后有多大出息,我只希望他把生活作息调整过来,健健康康的就好”,但继续聊,他发现家长们“其实都是满怀期待”。
从孩子休学起,一个沙漏悬在许多家长心里。他们谨慎地算着流沙的速度,或快或慢。当沙漏空了,孩子就该复学了。对于这种心态,霍登山形容为“种下一个西瓜秧,立马就想吃西瓜”。
陈丽敏也不例外。晓哲今年三月正式休学,按照规定,休学期为一学年。不过陈丽敏有自己的计划。她准备九月先给晓哲“找个班待着”,之后再补手续,“其实这个休学制度也不太好,应该孩子准备好就可以去”。我问,还剩三四个月,来得及吗?“也得看孩子,”陈丽敏的语速放缓,“他恢复得好就早点去,不适应的话咱们就往后错。”不过,一年为止。
“机构也不是长久之地。还得让他回到学校,接受正规的、传统的教育,得跟着大流走,”陈丽敏的声音恢复了一个初中老师的干脆果决,“怎么也得走完这三年,哪怕是混也得混过去。”
想要“特效药”、对短期内复学有明确要求但不关心孩子心理变化的家长,是陶乐茜不太愿意接触的。营地活动之外,她也做面向休学青少年的一对一家庭教练陪伴服务,和家长沟通时她会提前说清楚时间周期:前期的家长工作需要1-1.5个月,用于和家长调研、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雷区,下一步是和孩子建立关系,需要1.5-3个月,持续支持孩子还需要4-6个月。复学则是到最后一个阶段、孩子状况稳定后才会被提到的话题。“家长有不着急复学的认知,是最难能可贵的资源。”陶乐茜说。-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