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6-09 | News by: 凤凰在人间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据一位在两家休学机构做过三年导师的从业者观察,越是第一代大学生、越是“靠个人奋斗吃到时代红利”的家长的孩子,越容易心理上出问题。“家长太想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孩子身上了,逼迫孩子内卷。但时代不同了。”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厌学、拒学在新冠疫情后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危机。美国教育部数据显示,在2022-23学年,美国公立中小学的长期缺勤率(指缺勤时长超过10%)为28%,而在疫情前这个数字是15%;另据英国教育部数据,英国在2023-24年有超过17万青少年严重缺勤(指缺勤时长超过50%),是2018-19年的2.83倍。
为了应对这一社会问题,在部分欧美国家,除了有商业性的心理康复机构,还有政府资助的社区中心,学校也会和政府、公益组织、基金会联合起来,在校内设置出勤导师(attendance mentor)、心理导师、行为导师等岗位,借助奖券、治疗犬等方式吸引青少年重回学校。在一些地区,学校还会将学生出勤情况与地方政府共享,教育专员和出勤官员(truancy officer)通过家访等形式,为拒学的青少年和他们的家庭提供帮助。
得到更多来自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支持,是很多休学家庭共同的期待。比如,林婷盼望街道或社区能定期组织休学孩子的妈妈们聚一聚,“妈妈们平时要工作,要照顾家里,其实很难走远”。也有一位妈妈告诉夏林,她很希望在家附近能找到为休学的孩子开设的公共空间,让他们白天有地方和同龄人社交,学习一些课业之外感兴趣的内容。
“我能起到的帮助好有限”,偶尔这种念头会让夏林觉得有些沮丧和憋屈,但在一些时刻,她看到了自己带来的微光。
那个曾对着母亲自残的女孩,来到“秘密基地”的一周后,交到了好几个朋友。母亲感叹,好久没看到她这么开心了。
离开前女孩说,妈妈,你帮我买一点学习用品吧,我觉得我可以去学校了。她顿了顿又说,我相信只要过了这一关,以后就好了。
文中陈丽敏、晓哲、嘉辰、陈冉
周子渊、林婷、沈艺彤、许凌为化名-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