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10 | 来源: 凤凰读书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以上所说的涪州,指的是涪陵,我们今天知道这个地方是因为榨菜。嘉州指乐山,眉州指眉山,都在四川(涪陵现属重庆)。
宋朝大才子宋祁在其《益部方物略记》中认为:“荔枝出嘉、戎等州,此去长安差近,疑即妃所取。”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又如荔枝,明皇时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者,谓泸戎产也,故杜子美有‘忆过泸戎摘荔枝’之句。”
泸州就是今日酒徒们都知道的“泸州老窖”产地,戎州是宜宾,还是在四川。
另有宋朝人张君房,他细读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所作的《荔枝图序》,认为杨贵妃吃的是忠州的荔枝。这个忠州是忠县,现属重庆市。
说杨贵妃吃过四川的荔枝,比较符合逻辑。因为杨贵妃可以算是四川人,而且幼年时期在四川生活过。她在当年就吃过四川的荔枝,长大富贵后还想着幼年的那一口儿,太正常了。
有趣现象之二:认为杨贵妃吃过广东、广西荔枝的,几乎都是唐朝人。
和杨贵妃同一时代的大诗人杜甫,写下《病橘》诗说:“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支。”又写《解闷》诗说:“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杜甫这里的“南海”“炎方”,我们都可以当作广东和广西来理解。
唐朝天宝末年的鲍防在《杂感诗》中说:“五月荔枝初破颜,朝离象郡夕函关。雁飞不到桂阳岭,马走先过林邑山。”“象郡”“林邑”,我们可以理解为广西。生卒年不详,但唐宪宗元和年间还在世的李肇,在其《唐国史补》中写道:“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唐朝人袁郊所撰《甘泽谣》中载:“天宝十四载六月一日,贵妃诞辰,驾幸骊山,命小部音声,奏乐长生殿。进新曲,未有名。会南海献荔枝,因名《荔枝香》。”
司马光算是宋朝人持此观点的另类了。他在《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五卷中说:“妃欲得生荔支,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比至长安,色味不变。”宋朝大型类书《太平御览》也持此观点:“妃子生于蜀,好荔枝,南海生胜蜀,每岁飞驰以进,则涪不进久矣。”捎带手的,还否定了一下涪州荔枝。
其实,说杨贵妃吃过广东、广西的荔枝,也比较符合逻辑。因为在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身边就有两个广东人,颇受他们夫妻俩的信任。一个贴心宦官高力士,是潘州即广东茂名人;一个当朝宰相张九龄,是韶州即广东韶关人。这二位广东人,看到杨贵妃好这一口儿,就隆重推荐自己家乡所产,也在情理之中。
清朝历任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人称“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的阮元,就有过类似的推测:“新歌初谱荔枝香,岂独杨妃带笑尝。应是殿前高力士,最将风味念家乡。”
高力士家乡的荔枝,还是无核荔枝。据段公路《北户录》第三卷《无核荔枝》记载,潘州荔枝,“鸡卵大者,其肪莹白,不减水精,性热液甘,乃奇实也”。这样的好东西,高力士岂能不向杨贵妃推荐?
《新唐书·后妃传》中更留有张九龄向杨贵妃推荐家乡特产的证据:“杨贵妃嗜鲜荔枝,岭南节度使张九章乃置骑传送,奔走数千里至京师。”这个张九章,就是张九龄的亲弟弟。为此,张九章还得了个大彩头——“于是岭南节度使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以所献最,进九章银青阶,擢翼户部侍郎,天下风靡”。
有趣现象之三:几乎没有人认为杨贵妃吃过福建的荔枝。
据一个不大正宗的史料《影灯记》记载,杨贵妃那个“霸总”皇帝老公李隆基曾经“于长春殿漫撒闽中红绵荔枝,令宫人争拾之”。正由于史料不大正宗,于是就有人说,没有证据表明,杨贵妃吃过福建的荔枝。-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