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11 | 來源: 歷史其實挺有趣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只是荒誕的是,李從榮錯誤的估計了明宗的身體狀況,他以為明宗死了,但其實明宗只是病重,病危,還吊著壹口氣呢,人家沒死。
皇帝還沒死,你就兵變,你這不等於是半場開香檳麼?
結果,李從榮前腳派兵打進宮中,後腳就被宮裡的禁軍擊潰,李從榮大勢已去,被誅殺於這場失敗的兵變之中。
“機敏”的遲鈍,“果決”的愚蠢,“雄心”的淺薄,“天命”的虛妄,構成了李從榮悲劇的壹生。
作者有閱讀過這場兵變的相關史料,如兩版伍代史,以及《資治通鑒》,都記載了明宗在得知李從榮造反之後拾分驚慌,要求禁軍平亂,但是卻沒有記載明宗命令禁軍將李從榮就地正法。
可實際上,禁軍不僅殺掉了李從榮,還殺掉了李從榮的妻子,以及李從榮的兩個兒子。
兵變發生時,明宗的身體狀況已經很不樂觀,他無力再掌控大局,只能任由壹切發生。
從明宗的反應來看,盡管李從榮已經謀逆不端,但皇帝對兒子其實並無殺心,聽說李從榮伏誅,明宗的反應是:
帝聞從榮死,悲駭,幾落御榻,絕而復蘇者再,由是疾復劇。(資治通鑒)
皇帝悲痛驚駭,差點從床上掉下來,因為情緒激動,很快昏死過去,好半天蘇醒,結果沒過壹會又昏了過去。
作為沙陀武將,明宗半生鐵血,卻對兒子傾注了罕見的溫情,李從榮不明白,皇帝沒有把自己冊立為儲君,不代表就不會把儲君之位傳給自己,面對兒子的叛逆,兵變,死去,明宗無話可說,無言以對,情感上更是無以言表,他想不到,亂世已經將父子之間的情感改造的如此陌生,甚至連這壹點點的政治默契都沒有了。
李從榮無異於自戕式的兵變,徹底改變了後唐明宗壹朝的政治格局,明宗在臨死之際突然失去了繼承人,老皇帝萬般無奈,只好緊急發下詔書,讓老叁李從厚火速回京。
(臨危受命 李從厚)
看得出來,這是臨時要把李從厚拉回來救場了。
李從厚當時在魏州,在河北,接到詔書之後,緊趕慢趕,他還是沒趕上,到了洛陽的時候,李嗣源因病死去,已經駕崩叁天了。
沒有交待,沒有遺言,父子也未能相見。
年輕時,明宗是沖鋒陷陣的“李橫沖”,鐵甲寒光,鮮血浸透了他壯年的足跡。
他見證了李克用的河東稱雄,親歷了莊宗李存勖的輝煌與驟然隕落,最終在鄴都兵變,在充斥著猜忌與血腥的漩渦中,踉蹌的被推上了那張他從未覬覦,甚至本能畏懼的龍椅。
明宗是個粗通文墨的武夫,卻在最混亂的年代,陰差陽錯的成為了“伍代小康”的締造者。
如今,彌留之際,明宗的眼前閃過了自己的壹生,以及在他壹生中出現過的無數人物,有昭宗,有朱溫,有安重誨,有霍彥威,有李克用,有自己的養子,兒子,還有那些曾被他斬落馬下的將領們。
無論是君主還是部下,無論是敵人還是朋友,當他們在過去的許多年裡壹個壹個的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仿佛每壹個人都趁機拿走了明宗身上的壹些東西,也許是心氣,也許是志向,從而使明宗變得更加萎靡。
如今,他躺在冰冷的棺槨裡,終於擺脫了那頂沉重如山的冠冕,而在洛陽城的上空,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他的靈魂正茫然的飄蕩,帶著永恒的無法言說的隔閡與哀傷。-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