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11 | 來源: 世界知識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德國 | 字體: 小 中 大
5月6日,德國基民盟主席默茨歷經兩輪議會投票成功當選總理,德國重歸由聯盟黨(基民盟與基社盟)和社民黨組成的大聯合政府時代,內閣團隊就位。其中,外長由基民盟資深議員瓦德富爾擔任。他有著豐富的外交工作經驗,也是默茨的忠實政治盟友。傳統上,外長應由執政聯盟中較小政黨出任,而默茨為“自己人”爭取這壹職位,意在成為外交型強勢總理,掌握外交實權。此次人事任命形成了自1966年來德國總理與外長首次出自同壹政黨的局面,將改變朔爾茨時期總理府與外交部在對外政策上的對峙狀態,減少內部分歧。面對歐洲安全失序與國際秩序動蕩等挑戰,德國外交政策或將做出更多務實性調整。
以“魏瑪+”模式引領歐盟防務
面對美國對歐洲安全保障的遲疑,德國持續軍事援助烏克蘭、加強自身與歐盟防務能力、承擔更多防務責任是必然趨勢。
即使美國斡旋俄烏和談,俄歐對抗型秩序短期內難以改變。烏克蘭危機爆發至今,德國已成第贰大對烏軍援國,新政府將繼續援助烏克蘭,並推動歐盟層面加大對俄羅斯的威懾力度。不同於朔爾茨政府的猶豫態度,默茨政府在是否向烏克蘭提供射程500公裡的遠程“金牛座”巡航導彈上持開放態度。若此事達成,意味著從烏克蘭發射的導彈可直達俄羅斯領土,增加北約國家直接卷入烏克蘭危機的風險。
德國積極投資國防,促進歐盟軍工市場協同發展。為增強國防能力,德國修憲突破財政“零赤字”原則,未來國防、民防、情報部門以及網絡安全上的開支如果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1%(約440億歐元)時可以舉債。德國還積極推動歐盟建立共同軍工市場,支持歐盟協同軍備生產與采購機制,加強對歐洲軍工企業融資。不過,因為擔憂共同債務會加劇歐盟內部財政失衡,削弱市場對財政穩定的信心,並幹擾歐洲央行的通脹政策,德國尚未許可設立歐盟防務共同債務。
出於對納粹軍國歷史的反思,德國堅守“不單獨行動”原則,在歐洲共同防務上奉行“魏瑪+”模式,以德國、法國、波蘭為核心,吸納英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協調歐洲外交、安全與地緣政治策略。默茨上任後第贰天便訪問法波,隨後和法英波叁國領導人來到基輔,肆國表示堅決支持烏克蘭,呼吁俄羅斯同意無條件30天停火,威脅對俄實施第17輪制裁。
2025年5月15日,德國新任外長瓦德富爾與烏克蘭、法國和波蘭外長在土耳其安塔利亞舉行會晤,各方表示將繼續與美國合作,努力確保烏克蘭及整個歐洲實現長久和平。
對美適應與制衡
特朗普(专题)政府的外交政策具有鮮明的“交易主義”色彩,特朗普將國際關系視為壹系列交易,無論是競爭對手還是盟友,美國均需要取得及時性物質收益,去意識形態化與去制度化特征明顯。“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與自由民主價值觀在美國聯盟戰略中的作用下降。特朗普政府在防務上明碼標價,要求北約的歐洲成員國將國防開支提高至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在經貿上發動關稅“閃電戰”,歐盟也未能幸免。據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數據,若美歐互征25%的關稅,德國是受沖擊最嚴重的歐盟國家,其GDP將在第壹年下降超過0.6%,這對已連續兩年陷入經濟衰退的德國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面對如此情勢,默茨政府在組閣協議中仍將跨大西洋關系定位為優先級,強調美歐在北約機制內防務合作的重要性。雖然德國助力歐盟提高防務能力,但歐盟防務嵌入北約機制的原則並未改變,贰者是互補而非替代關系。為應對特朗普政府對歐洲盟友的“交易主義”外交,德國壹方面制定適應性措施,做好與美國持續談判與妥協讓步的准備,畢竟德國是對美貿易順差最多的歐盟國家。德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德國對美貿易順差達到700億歐元。默茨計劃盡快訪美與特朗普會晤。除了安全議題,他還將試圖推動美歐就關稅問題達成新協議,提議建立美歐自由貿易區。另壹方面,德國通過發展多元伙伴關系制衡特朗普政府的單邊主義政策,其合作網絡覆蓋歐洲鄰國、加拿大(专题)、中國、印度(专题)、新加坡、墨西哥、巴西和東盟等,通過深化經貿紐帶、技術協同和資源互補,分散對美依賴並增強戰略自主性。
對華更加務實
德國對華政策的重點在經貿和投資領域。德國在組閣協議中延續了對華“去風險”戰略以及“伙伴、競爭者與制度性對手”叁重定位,同時瓦德富爾強調將中國視為“制度性競爭對手”。德國將基於所謂“規則與對等原則”展開對華競爭,並盡快擬定《對外貿易法案》修正案,阻止在關鍵基礎設施與戰略領域所謂“有損德國國家利益”的外資,此舉針對中國之意明顯。
但與此同時,德國在組閣協議中刪除關於人權、西藏、新疆的敘事,還廢除了《供應鏈盡職調查法》,此法案要求德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審查人權和環境標准,中國供應商由此面臨更苛刻的合同義務。默茨在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見面時還建議歐盟也取消相關法案。這看似前後矛盾的舉措恰恰反映了德國新政府基於本國企業利益和經濟競爭力的現實考量,促其對華政策中呈現更多務實色彩。
中德產業鏈深度互嵌,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格局。2024年中國在德國進口總額中的占比不降反升,達到11.9%,且在機械設備、汽車零部件和化工產品等領域聯系緊密。這種深度融合使中德貿易額在2023年逆勢突破2500億歐元大關。壹旦中德關系出現重大變動,德國經濟界難以承受損失。
面對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德國企業展現出高度的戰略定力。《2023/24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顯示,超過九成德企仍計劃扎根中國市場,它們通過本地化生產推進“去風險”戰略,而非退出中國市場。近期巴斯夫湛江壹體化基地等超100億歐元級投資項目落地,印證了德企將中國市場視為創新試驗場和價值鏈樞紐的戰略判斷。中國德國商會最新調研指出,超八成會員企業將中國視為全球供應鏈不可替代的節點,其本地采購率達67%,帶動長叁角、珠叁角形成中德產業協作網絡。
政商協同的加強正在塑造對華政策基本面。在華德企聯名呼吁德國強調與中國的伙伴而非競爭關系。聯盟黨內有很多經濟界人士和中國聯系密切,他們通過產業紐帶與政策影響力,持續塑造德國政府的對華路線。今年基民盟黨團名單中,汽車、機械等行業頭部企業代表占據關鍵席位,其所在集團的對華業務占營收總額比例較高,這種深度利益綁定使其在政策制定中擁有實質話語權。通過行業游說和利益紐帶,他們推動政府在出口管制、供應鏈調整等議題中保留彈性空間。經濟界維系市場收益的重要訴求促使政府重視對華經濟關系,使務實性成為對華戰略的核心支撐。
在特朗普2.0時期,美國背離傳統聯盟政策,將對歐洲的安全保障視為賬單交易,而非聯盟義務。德國雖致力於維護對美關系,但與美在價值觀與國際秩序上的認知分歧加重。基於中短期內歐洲難以擺脫對美防務依賴,德國仍將盡力勸說美國重拾聯盟政策。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德國將留有對華戰略回旋空間,以緩解國內經濟壓力、應對美國發動的關稅戰和美國部分退出全球治理後的資金缺口。不過,面對歐洲安全挑戰與美國極限施壓,中德關系改善空間有限。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