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11 | 來源: 世界知識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德國 | 字體: 小 中 大
對華更加務實
德國對華政策的重點在經貿和投資領域。德國在組閣協議中延續了對華“去風險”戰略以及“伙伴、競爭者與制度性對手”叁重定位,同時瓦德富爾強調將中國視為“制度性競爭對手”。德國將基於所謂“規則與對等原則”展開對華競爭,並盡快擬定《對外貿易法案》修正案,阻止在關鍵基礎設施與戰略領域所謂“有損德國國家利益”的外資,此舉針對中國之意明顯。
但與此同時,德國在組閣協議中刪除關於人權、西藏、新疆的敘事,還廢除了《供應鏈盡職調查法》,此法案要求德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審查人權和環境標准,中國供應商由此面臨更苛刻的合同義務。默茨在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見面時還建議歐盟也取消相關法案。這看似前後矛盾的舉措恰恰反映了德國新政府基於本國企業利益和經濟競爭力的現實考量,促其對華政策中呈現更多務實色彩。
中德產業鏈深度互嵌,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格局。2024年中國在德國進口總額中的占比不降反升,達到11.9%,且在機械設備、汽車零部件和化工產品等領域聯系緊密。這種深度融合使中德貿易額在2023年逆勢突破2500億歐元大關。壹旦中德關系出現重大變動,德國經濟界難以承受損失。
面對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德國企業展現出高度的戰略定力。《2023/24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顯示,超過九成德企仍計劃扎根中國市場,它們通過本地化生產推進“去風險”戰略,而非退出中國市場。近期巴斯夫湛江壹體化基地等超100億歐元級投資項目落地,印證了德企將中國市場視為創新試驗場和價值鏈樞紐的戰略判斷。中國德國商會最新調研指出,超八成會員企業將中國視為全球供應鏈不可替代的節點,其本地采購率達67%,帶動長叁角、珠叁角形成中德產業協作網絡。
政商協同的加強正在塑造對華政策基本面。在華德企聯名呼吁德國強調與中國的伙伴而非競爭關系。聯盟黨內有很多經濟界人士和中國聯系密切,他們通過產業紐帶與政策影響力,持續塑造德國政府的對華路線。今年基民盟黨團名單中,汽車、機械等行業頭部企業代表占據關鍵席位,其所在集團的對華業務占營收總額比例較高,這種深度利益綁定使其在政策制定中擁有實質話語權。通過行業游說和利益紐帶,他們推動政府在出口管制、供應鏈調整等議題中保留彈性空間。經濟界維系市場收益的重要訴求促使政府重視對華經濟關系,使務實性成為對華戰略的核心支撐。
在特朗普2.0時期,美國背離傳統聯盟政策,將對歐洲的安全保障視為賬單交易,而非聯盟義務。德國雖致力於維護對美關系,但與美在價值觀與國際秩序上的認知分歧加重。基於中短期內歐洲難以擺脫對美防務依賴,德國仍將盡力勸說美國重拾聯盟政策。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德國將留有對華戰略回旋空間,以緩解國內經濟壓力、應對美國發動的關稅戰和美國部分退出全球治理後的資金缺口。不過,面對歐洲安全挑戰與美國極限施壓,中德關系改善空間有限。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