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15 | 来源: 腾讯新闻潜望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某购物平台截图)
与此同时,当"开盒-晒娃-改装"形成社交闭环,义乌商家迅速捕捉到了"娃衣"细分赛道的风口——在国际商贸城的谷会杰说道:入驻市场不到3个月就连开3家店,600人规模的工厂日产能达2-3万套仍供不应求,仓库长期处于“零库存”状态。“最近每天踩缝纫机到凌晨两三点,订单排到下个月。”这个看似微小的配件市场,正成为LABUBU经济生态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情绪与感性成IP制造密码
泡泡玛特的成功并非偶然,它真正抓住的,是Z世代对潮流的重新定义。但这套商业模式的形成,源于一次被迫转型的觉醒。
早年代理日本Dreams公司的SonnyAngel玩偶时,这款产品一度占据泡泡玛特门店销售额三分之一。但因为IP所有权不在自己手中,公司想扩展门店、上架新品、做联名,都要受到Dreams公司的限制,甚至连推出节日限定款都被拒绝。创始人王宁深刻意识到:“如果不掌握IP,永远只能站在价值链末端。”
这一觉醒促使泡泡玛特迅速转向自主IP开发,并搭建了一套完整的IP工业化生产体系:首先签约艺术家,锁定IP原始创作者,如Molly的设计师王信明、LABUBU的创作者龙家升;其次将IP设计为包含基础款、隐藏款、限量款等层次的商品化形象,通过盲盒抽取机制实现;然后配合直播带货、线下门店、社交平台种草等全渠道营销,人为制造稀缺性;最终通过二级市场的溢价交易,完成整个商业闭环。
艾媒咨询CEO张毅指出,泡泡玛特的底层商业逻辑主要是通过标准化建工厂、塑造IP、拓展门店等战术,将“IP出圈”转化为可批量生产与交易的工业化结果。这种模式的成功,一方面源于当下文化消费需求崛起,另一方面依托自身扎实的产品及影响力。
表面看,泡泡玛特卖的是玩偶,实际上它卖的是一种“被看见”的情绪价值。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没有电影级别的IP叙事,它用工业化的流水线,批量生产出可供年轻人“炫耀”和“分享”的社交货币。
LABUBU的发展轨迹完美诠释了这一逻辑。自2015年诞生后,LABUBU一度默默无闻,2023年其所属THE MONSTERS系列营收仅3.68亿元,在泡泡玛特IP中排名第四,远低于前三大IPSKULLPANDA、MOLLY、DIMOO的10.25亿元、10.2亿元、7.38亿元营收表现。直到2024年经Lisa等明星带动,才迅速在全球爆红,完成从边缘IP到现象级产品的华丽逆袭。
更重要的是,泡泡玛特真正卖的并不是IP形象本身,而是年轻人的的身份标签,“为什么年轻人愿意为LABUBU多花上千元买二手隐藏款?因为它已不再是‘玩具’,而是一种‘情绪货币’——它能在朋友圈、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引起关注,成为‘知晓流行’、‘敢于表达’的象征,契合当下年轻人对IP、文化等无形价值的诉求。”张毅解释道。
用投资圈的话来说,泡泡玛特炒的不是一个LABUBU,而是“制造下一个LABUBU的能力”——IP工厂的稳定性、市场反馈系统的效率,以及情绪货币的复利效应。这套独特的模式也使得泡泡玛特在2024年实现了130亿元的营收、34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85.9%,创下历史新高。
寻找下一个LABUBU
站在市值3661亿港元的高点,泡泡玛特已然感受到不安的风。
5月7日,早期投资机构蜂巧资本公告"出清全部股份",套现超22亿港元,成为泡泡玛特上市以来最大规模的机构撤离。尽管蜂巧资本以"基金到期"作为减持理由,但这一操作在资本市场掀起的波澜并未平息。
6月,海外多地因抢购LABUBU引发消费者打架事件,国内也有消费者在盒机前大打出手......泡泡玛特明白“流量”盛高下的风险,6月14日宣布暂停LABUBU在韩国的销售,已经开始出手意图降低热度。
艾媒咨询CEO张毅指出:“相较于科技公司技术溢价和竞争力,泡泡玛特的商业模式主要依赖社交与文化属性延伸,这种价值支撑力不足,难以构建持续领先的高壁垒。”他认为,潮玩企业的未来发展面临"壁垒薄弱"与"竞争分流"的双重挑战。
数据显示,创始人王宁个人持股比例高达48.73%,其中41.25%通过瑞银信托持有,前25大股东合计持股超85%,港股前8大经纪商持仓比例更超90%。如此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导致流通盘较小,因此股价更易波动。
更让机构纠结的是估值。截至2025年中,泡泡玛特PE超80倍,而同期贵州茅台为17倍。市场对其长期成长的确定性进行重新审视——继LABUBU之后,下一个爆火IP是什么?-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