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16 | 來源: 北美留學生觀察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留學生 | 字體: 小 中 大
那壹年,他種下了壹粒中國的種子,如今它在非洲開花了
清晨,長沙的天空飄著細雨。
壹位來自非洲的農民,雙手捧著壹袋稻米,站在袁隆平院士的墓前。他輕聲說:“袁老師,我來看您了……這是我們農場今年的新米。”
他叫穆薩·達博,岡比亞瑪諾農場的農場主。今年47歲。
而這袋稻米,來自地球的另壹端,是中國雜交水稻第壹次在岡比亞大規模試種成功的結晶。它跨越了海洋、語言與文化,承載著壹位農民最樸素的心願——把糧食種出來,讓家鄉不再挨餓。
墓碑上鐫刻著壹句話:“人就像種子,要做壹粒好種子。”
穆薩看著它,淚水在眼眶裡打轉。他知道,這不只是袁老師的信念,也已經成了他的人生信條。
穆薩的故事,沒有壹帆風順的開始。
2019年,正在美國工作的他因父親去世,回到岡比亞繼承家業。但他迎來的不是稻浪翻滾的鄉野,而是壹地荒蕪與失望。沒有技術,沒有機械,他種的第壹批水稻全軍覆沒:稻谷被雨水泡發,連收割都得靠“油桶打谷粒”。-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