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17 | 来源: 冰川思想库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图/图虫创意
所以,为什么教育这么累?因为问题不在教育。
其实教育并没有什么神圣,教育之所以有附加价值,是因为关联就业,它是社会化的准备。如果没有这个意义,不是就业的一种准入,那么大学文凭的价值不会比幼儿园的小红花多更多。
而现在的问题是,成才出路狭窄,把压力倒逼回了教育。
这些抑郁的青少年,他们只是某种意义上的“早慧”,他们过早地感知了现实水温,理解了某种规则的残酷。
03
顺着上面,其实一些解决思路已经推导出来了。
比如解决中考分流的压力,一来可以像一些专家呼吁的那样,延后或是改变比例等。二来就是彻底取消所有公共福利的区别,包括各种什么落户、补贴、人才引进以及考公考编等。
真正让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在社会框架里没有区别,才不会有焦虑的学生和家长,也只有在这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流”,而不是“过滤”。
再比如解决高等教育的压力,那么就是创造一个公共保障更加完善、平等的就业市场,大幅度拓宽“理想”的就业选择。
另外值得多说一句的是,要繁荣服务业。
服务业才是就业的蓄水池,才是“人人有工作”最坚实的兜底,这靠的是考研名师以及广大网友看不起的文科,法律、金融、外语、国际贸易、新闻传播等等,而不全是令网友匍匐在地的各种理工科。
据统计,2023年末,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员超过3.5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8.1%。而这一数字,在发达国家要显着更高。比如在人们心中制造业“硬核”、产业工人“庞大”的德国,服务业人口占比达到75.5%,美国、英国、法国也均超过了70%。
图/图虫创意
这并不是说高大上的尖端学科、产业不重要,而是对于广大芸芸本科生甚至大专生来说,一个普通的服务业岗位才是最有可能的去向。
只有服务业足够繁荣,才有可能接住已经整体“中产化”的年轻人——这里的“中产化”不是指经济条件,而是教育层次、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常年做题,早已习惯和文书打交道的年轻人,是不可能通过进厂和送外卖解决问题的,只能是“坐(做)办公室的工作”。
说回那些抑郁的青少年。这些孩子,看似是被家庭、社会刻意保护起来了,“你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但他们不会生活在真空中,何况这句话已经传递了一个令人窒息的信号——学习就是他们唯一也是终极的KPI。
站在成年人的角度试想一下,一个打工人,他只有一个目标:成为主管、总监、P7P8,否则就是失败,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承受这种压力,接受这么逼仄的职业生涯。
所以,多理解现在的青少年,没有“少年不识愁滋味”,生活的苦,他们早就在尝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