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17 | 来源: 每日人物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 颜西在云南做田野时,看到一位在树上摘橄榄的大娘。图 / 讲述者提供
两种不同的社会时区形成鲜明对比。颜西从学校走向社会,感受到人们被一种主流思路牵引,“你得赶超大流,你得遵循既定的成功轨迹”。但她也曾体验过更慢的那一边,那里的人们对功名利禄毫无执念,他们更珍视独特的经历。颜西也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时区,这就是她能把握的确定感。想到这些,她也没有那么慌了。
考公“上岸”后的张悠然,内心反而会有一丝侥幸。和她同批通过笔试的,还有同专业的四位同学,“我们知道彼此有多拼”。她作为岗一,与岗三的分数差距不超过2分,“如果我去参加面试不见得就能守擂成功”。让她后怕的是,还有一位清北背景的同学,同时报了两个岗,最后走了另外一个路。如果这位同学来跟她竞争,她能否“上岸”也很难说。
如今张悠然会在社交媒体分享这些经验,算是一名“考公博主”。她见识到各种各样因为考公而迷茫的人。有人问她怎么安排时间、提升分数,也有一些二战、三战的人,询问她是否有必要继续考公,应不应该放弃。
她明白,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她在屏幕这头按下回复,对那些一直困在家中、感到与世隔绝的考生,她会建议“不妨先找份工作,边上班边备考”;而对那些只差临门一脚的人,她则鼓励“可以再坚持一下”。也许大家都应该默认,焦虑与不确定性是常态,而被录取终究是少数人的事。
“上岸”之后
“上岸”之后,真正令林悦忐忑的,是自己无法适应体制内的状态。很多人形容那是一种“温水煮青蛙”的过程,她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能过着平淡如白开水生活的人。她计划以后考个非全日制研究生,再给自己一些提升空间。
刚刚踏上公务员的岸,但又没有完全放弃研究生的岸,不同类型的岸,就像一个围城与另一个围城。或许可以先试着追问,围绕考公建构起来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
▲ 有些刚进入体制内的年轻人,有时候会不太适应。图 / 《凡人歌》
这是江韵进入体制内的第三年。在此之前,她在武汉一家建筑工程公司工作,为了圆教师梦,她边工作边考家乡的教师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历经三次考试最终“上岸”。
回家工作的第一年,她感到非常恐惧。相比于以前在企业积累的技术和工作经验——至少每次跳槽都还可以要求涨薪,到学校工作后,她有点看不见自己的进步。“如果我失业了,好像就找不到工作了”,她担心自己变得一无是处,这种自我怀疑时不时会萦绕在心头。
与外界的想象不同,体制内的工作并不清闲。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后,江韵又被派往县城下属乡镇支教一年。在那里,她真切体会到农村有多么缺老师,反而更加确认了自身价值。“两个老师负责一个班,语文、数学、音乐、劳动老师都是我。”
新的焦虑也随之而来:这份工作的强度比在武汉上班时更大,收入却更低。工作繁重之余,县城的精神活动也相对贫乏。有时她会坐车一个多小时,去周围的县市逛逛。更多时候,只是关在家休息。更让她不安的,是周遭人的婚恋期待——体制内女生是“好嫁”的,另一半最好也是体制内。五一期间,县城里多了好几场同龄人的婚礼,这是很多像江韵这样“适婚女性”必然的轨迹。
“铁饭碗”也在开始松动。在某些地区,编制岗位甚至出现了长时间发不出工资的情况,其中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中小学教师编制。因此,像宋雨微这样的考公人,更倾向于报考烟草局、供销社等国家重要行业的单位,它们通常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保障性,当然也有更小的报录比,有些地方甚至是好几百人争取一个岗位。-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