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17 | 來源: 獨立魚電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電影 | 字體: 小 中 大
黑人歷史,藍調音樂,槍戰肉搏,歌舞片,吸血鬼。
如果讓你用以上這些元素寫壹個故事,你會怎麼發揮?
這壹看似匪夷所思的元素組合,正在電影《罪人》(《Sinners》)中上演。這部電影由《黑豹》的導演瑞恩·庫格勒執導,4月在北美上映,周末首播就獲得了4560萬美元的票房,目前外網IMDB評分7.9,爛番茄新鮮度98%,豆瓣評分7.7。目前,《罪人》票房累計超過3.5億美金,是今年全球票房第壹的原創恐怖片。這些數字或許不足以將其捧上神壇,但作為壹部“恐怖片”來看,它目前的評價和掀起的討論,已足以躋身佳作范疇。
大眾對於恐怖片的評價總是顯得更加兩極分化,大概因為恐懼就像笑點,每個人的觸發機制都天差地別。除了最基礎的jump scare(跳躍式驚嚇),有人害怕小丑、玩偶壹類的特定形象,有人恐懼血漿暴力,還有人甚至不在乎“恐怖”與否,更沉迷於恐怖片作為載體,對神秘學、符號學、民俗歷史等不同元素的獨特呈現。
《罪人》或許更符合最後壹類人的口味。導演將種族議題巧妙編織進吸血鬼的古老傳說中,讓超自然恐怖化為解剖歷史的壹把利刃,還加入了大量音樂和歌舞元素。
總而言之,它並不符合我們傳統認知中的恐怖片標准。如果你期待尖牙、血漿和極致的驚嚇,看完很可能會感到失望。
但如果,你只是想看壹部“有點意思”的電影,那麼它足夠帶給你壹個危險而迷人的夜晚。
文|劉姝穎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請謹慎閱讀
恐怖片裡的“政治正確
聊劇情之前,先聊聊《罪人》作為壹部恐怖片的最大爭議。
翻看電影的評論區,不難發現,打出好評的人可以說是各有各的喜歡,
打出差評的理由卻幾乎千篇壹律——電影核心想表達的種族議題太過“政治正確”;以及作為恐怖片卻不夠恐怖,可謂原罪。
《罪人》的故事主線其實拾分簡單:1932年,壹對在芝加哥靠犯罪斂財的黑人雙胞胎兄弟回到家鄉密西西比,打算開壹間藍調酒吧,為了開業晚會召集了壹幫朋友幫忙。當晚,他們的天才吉他手堂弟彈起吉他,樂聲召來壹群白人吸血鬼。主角壹行人與吸血鬼之間展開了殊死搏斗,最終只有堂弟活了下來,驅車逃離家鄉。
黑人主角團VS.白人吸血鬼的劇情配置,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它的批判停留在“黑人好,白人壞”的淺表層面。
再加上電影前半段長達壹個半小時的文戲,被導演野心勃勃地塞進了大量的歷史細節和文化隱喻:比如針對非裔美國人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的《吉姆·克勞法案》;奉行白人至上主義的恐怖組織“3K黨”;黑人藍調音樂的歷史典故;愛爾蘭人移民的在美國的現實處境……不熟悉相關知識的觀眾,難免感到如坐針氈。
更何況,這些年,熱愛外國電影的觀眾們可謂是“苦政治正確久矣”。部分電影不顧劇情合理性,為了政治正確硬塞少數族裔演員的行為,讓很多觀眾養成了極為敏感的神經,壹看到類型片+黑人的配置,就開始本能警惕。
但恐怖片或許可以另當別論。在經典的美式恐怖片中,“黑人先死”曾經壹度是句廣為流傳的玩笑(雖然帶有歧視意味)。除此之外,也有“金發火辣美女先死”“偷偷親熱的小情侶先死”這種充斥著性別刻板印象的傳統恐怖片套路。
從這個維度上看,壹部黑人主角能活到最後的恐怖片,在誕生之初,其實是“反套路”的存在。只是在政治正確大潮的影響之下,原本有創新和反派意味的黑人恐怖元素,反倒成了勸退觀眾的理由。
事實上,今天的Black Horror(種族恐怖片、黑色恐怖片)已經成為了恐怖片的壹個專門分類。
它與血漿電影、邪典電影(Cult片)其實沒有本質區別,都是通過某種形象、文化、風格的展示,來建造其恐怖的基礎。不同於真人版《白雪公主》將白人主角直接替換為棕色皮膚的生硬改編,黑人恐怖片往往都出自黑人創作者之手,主演也都是黑人,力圖通過各種隱喻來深入探討非裔美國人的現實處境。比起常規的恐怖電影,它往往會有更多心理層面的細節表達。
《罪人》中,對於種族議題的呈現,也是隱晦且克制的。電影前半部分對此有段舉重若輕的處理:雙胞胎兄弟之壹的男主角,走進壹家亞裔夫妻開的食品店,店裡全都是黑人顧客。隨後,男店主讓女兒去對面店鋪喊媽媽過來,鏡頭跟隨女兒的背影走向對街,店鋪裡購物的顧客全是白人。導演並沒有花費太多筆墨去展現白人如何欺負黑人,只是用半分鍾不到的篇幅,拍了壹條街道。黑與白,涇渭分明,壹切盡在不言中。
在《罪人》之前,把黑人恐怖片類型真正帶入主流大眾視野的,大概是2017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的《逃出絕命鎮》。這部電影上映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還專門開設了壹門課程,名為“種族主義、生存和黑色恐怖美學” 。主講教授Tananarive Due認為,“黑人的歷史本身就是黑人的恐怖。”
黑人恐怖片所傳達的,正是非裔美國人最關心的兩個問題:少數族裔群體如何應對現實社會中的偏見與暴力,如何處理群體性的歷史創傷。在這樣的表達語境中,“嚇人”與否,早已不再是評判恐怖片的第壹指標。
這世界上有超現實的恐怖,譬如鬼魂、惡靈、半夜突然動起來的玩偶,自然也就有“現實的恐怖”,譬如偏見、暴力、歷史傷痛。黑人恐怖片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但作為觀眾,其實不必太在意這壹標簽。畢竟恐怖片能夠討論的話題本就是多種多樣的,種族歧視只是其中之壹。像去年轟動戛納電影節的電影《某種物質》,也是通過身體恐怖和噴灑血漿的表現手法,探討性別困境下的現實議題。
而在中國本土,即便是對於恐怖片裡最虛無縹緲的鬼魂元素,大眾也會有壹個普遍認知:往往是在現實世界遭受不公對待的人,死後才會產生這樣強烈的怨氣。
無論對於哪個族群來說,恐怖與現實,都是壹體兩面。
去除爭議之後
拋開爭議之後,問題來了:如果我是壹個不太懂歷史知識,也沒那麼懂恐怖片的普通觀眾,這部電影還剩下什麼看點?
這也是《罪人》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即便拋去恐怖片和種族議題的標簽,它依然算是壹部好看的電影。
甚至,去除掉龐雜的歷史文化元素幹擾之後,你會發現它其實用了壹套很精巧的方法,講述了壹個關於“要不要堅守自我”的樸素的故事。
在影片壹開頭,導演就給出了電影的基礎設定:天才的樂手能夠通過音樂召喚亡靈、穿越古今。這位天才樂手,就是雙胞胎兄弟的堂弟,“牧師男孩”薩米。
年輕的薩米天賦異稟,被哥哥們稱為“叁角洲最好的藍調樂手”,但在他的牧師父親看來,玩音樂不過是旁門左道,還有可能招來邪惡的魔鬼,把靈魂獻給主才是正道。薩米不顧父親的反對,去參加了藍調酒吧的開業演出,也的確通過歌聲引來了吸血鬼。後半夜,在和吸血鬼的搏斗中,薩米絕望地念出了父親教的禱告詞,卻對吸血鬼沒有半點作用,最終,他只能舉起吉他,用上面的金屬裝飾削開了吸血鬼的腦袋,薩米得以逃生。
這壹情節的意義,在影片前半部分的台詞中其實已經有所鋪墊。比薩米更為年長的黑人鋼琴演奏家“瘦子”,在談起藍調音樂時驕傲地表示:
“藍調不像宗教壹樣是白人強加給我們的,藍調是我們從家鄉帶來的。我們的音樂無異於壹種魔法。”
白人的宗教信仰沒有拯救薩米,但家鄉的藍調吉他救了他。
這個精心安排的隱喻,不僅道明了音樂之於黑人的意義,也讓薩米完成了屬於他的成長。要知道,藍調音樂本就發源於自黑人佃農在叁角洲摘棉花時的號子。表面上,它是薩米熱愛的音樂夢想,更深的含義,則是象征整個黑人族群血脈中的文化共鳴。
電影最後,薩米跌跌撞撞走進父親布道的教堂。父親嚴厲呵斥他,讓他以上帝之名放下吉他,經歷了驚魂壹夜的薩米緊握著吉他始終沒有松手。最終,他去往了更廣闊的天地,成為壹名藍調音樂家。
你可以把這個結局解讀為壹個黑人小伙的自我實現,也可以引申為導演對於本民族文化的態度:面對主流文化的“邀請”乃至同化,少數族裔該如何應對?
電影的吸血鬼元素並非只是噱頭,導演利用它對這壹話題進行了有趣的加工。
比如在西方文化裡,吸血鬼身上有壹條“需要被邀請才能進屋”的鐵則,這條規則在電影中被巧妙地用於和黑人遭受的種族隔離形成互文。黑人雙胞胎開設的爵士酒吧宛如壹個自得其樂的烏托邦,屋內是熱火朝天的歌舞,屋外,吸血鬼們正亮出冰冷的獠牙。壹座屋子,隔開的是不同的文化。
是選擇放棄陣地、走進黑夜,還是像薩米壹樣堅守到底,殺出個黎明?兩種態度,都對應著少數族裔在現實世界裡的具體選擇。
而我最喜歡這部電影的地方,是導演沒有非黑即白地去審視這兩種選擇,反而“放飛自我”,試圖用超絕的想象力給出壹個開放式的答案,
也就是很多觀眾看完電影後,印象最深刻、最津津樂道的那段長鏡頭,它出現在當晚薩米彈吉他壹展歌喉的時刻。
當熟悉恐怖片套路的觀眾正惦記著吸血鬼即將現身的危險時,導演卻突然將16:9的電影畫幅拓寬到占滿了整個屏幕。然後,你會看到來自不同時代和種族的音樂和樂器輪番登場:非洲鼓點、迷幻電子、京劇、說唱、放克……突然壹起湧現出來,穿越古今,匯聚在酒吧裡。篝火燃起,屋頂被付之壹炬,用來隔開不同族裔文化的谷倉牆壁消失了,所有人都在同壹片天空下縱情歌舞。
在這個文化日漸割裂的時代裡,這樣的圖景無異於壹種夢幻的想象。但至少,它為黑人恐怖片提供了壹種新的打開方式:
除了黑與白的彼此撕咬,除了回望傷痛和堅守陣地,還可以用文化本身去作為彌合不同族裔之間的工具。
《罪人》能在爭議中收獲黑人觀眾以外的好評,或許也意味著,那座谷倉的大門,已經被推開了壹條窄縫。-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