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17 | 来源: 独立鱼电影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电影 | 字体: 小 中 大
黑人历史,蓝调音乐,枪战肉搏,歌舞片,吸血鬼。
如果让你用以上这些元素写一个故事,你会怎么发挥?
这一看似匪夷所思的元素组合,正在电影《罪人》(《Sinners》)中上演。这部电影由《黑豹》的导演瑞恩·库格勒执导,4月在北美上映,周末首播就获得了4560万美元的票房,目前外网IMDB评分7.9,烂番茄新鲜度98%,豆瓣评分7.7。目前,《罪人》票房累计超过3.5亿美金,是今年全球票房第一的原创恐怖片。这些数字或许不足以将其捧上神坛,但作为一部“恐怖片”来看,它目前的评价和掀起的讨论,已足以跻身佳作范畴。
大众对于恐怖片的评价总是显得更加两极分化,大概因为恐惧就像笑点,每个人的触发机制都天差地别。除了最基础的jump scare(跳跃式惊吓),有人害怕小丑、玩偶一类的特定形象,有人恐惧血浆暴力,还有人甚至不在乎“恐怖”与否,更沉迷于恐怖片作为载体,对神秘学、符号学、民俗历史等不同元素的独特呈现。
《罪人》或许更符合最后一类人的口味。导演将种族议题巧妙编织进吸血鬼的古老传说中,让超自然恐怖化为解剖历史的一把利刃,还加入了大量音乐和歌舞元素。
总而言之,它并不符合我们传统认知中的恐怖片标准。如果你期待尖牙、血浆和极致的惊吓,看完很可能会感到失望。
但如果,你只是想看一部“有点意思”的电影,那么它足够带给你一个危险而迷人的夜晚。
文|刘姝颖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恐怖片里的“政治正确
聊剧情之前,先聊聊《罪人》作为一部恐怖片的最大争议。
翻看电影的评论区,不难发现,打出好评的人可以说是各有各的喜欢,
打出差评的理由却几乎千篇一律——电影核心想表达的种族议题太过“政治正确”;以及作为恐怖片却不够恐怖,可谓原罪。
《罪人》的故事主线其实十分简单:1932年,一对在芝加哥靠犯罪敛财的黑人双胞胎兄弟回到家乡密西西比,打算开一间蓝调酒吧,为了开业晚会召集了一帮朋友帮忙。当晚,他们的天才吉他手堂弟弹起吉他,乐声召来一群白人吸血鬼。主角一行人与吸血鬼之间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只有堂弟活了下来,驱车逃离家乡。
黑人主角团VS.白人吸血鬼的剧情配置,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它的批判停留在“黑人好,白人坏”的浅表层面。
再加上电影前半段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文戏,被导演野心勃勃地塞进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和文化隐喻:比如针对非裔美国人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吉姆·克劳法案》;奉行白人至上主义的恐怖组织“3K党”;黑人蓝调音乐的历史典故;爱尔兰人移民的在美国的现实处境……不熟悉相关知识的观众,难免感到如坐针毡。-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