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17 | 来源: 此刻moment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哈佛 | 字体: 小 中 大
这个00后女孩在努力理解一切是怎么发生的,给出的答案也极其精炼:“简单说就是两党争斗”。
Sophia说,中国学生通常不在群里讨论美国政治问题,“感觉很敏感”,“而且美国也开始抓社交媒体的审查”。她努力理解这些,也是希望能认识事情未来如何演变。离谱的禁令也许最终会折戟在法院。但她觉得,“这几年肯定日子会越来越难过。”
“覆盖在现实世界上的纸膜被烧尽”
对哈佛的攻击不是突然到访的,而像一张收拢的网,步步逼近这所大学的核心价值。
在哈佛某人工智能实验室工作的软件工程师陈学秋回忆,4月14日,美国政府因哈佛明确拒绝一系列改革要求,冻结了超22亿美金联邦拨款。那之后,实验室的经费申请就变得困难,办公室也不再供应零食水果。
她留在美国工作,纯粹因为这里工资更高,能更快还清留学费用。哈佛的工作一度带给她松弛感:每天7小时工作时长,每个月可以寄回家七千到一万五人民币(专题)。组里大都是工作了二三十年的稳定员工,不出意外,她也很有可能就这样稳定干下去。
现在,这份松弛感被打破了。她听说哈佛正在做新的财务规划,下半年可能会有一大波裁员,她入职不到一年,觉得自己最可能被裁,已经开始向谷歌、TikTok这类公司,投递简历找新工作了。
也是在4月,学生们频繁收到哈佛大学国际办公室(HIO)的邮件,内容为近期有多少名哈佛学生被撤销签证。
更让一些中国学生恐慌的是,移民(专题)局直接抓人遣返的消息。哈佛附近的塔夫茨大学,就有博士生因支持哈马斯(伊斯兰抵抗运动)在校外被移民局逮捕,后在法院介入下获得保释。
两位教育学院的学生都说,原来自由进出的学院开始检查校卡,“担心进来抓人”。学生中也流传风言风语,某节课上来了个奇怪的人,会讨论是不是移民局的。还有学生说,自己那段时间能不出门就不出门,连学校都不去了。
事实上,国际学生签证被撤销的情况,遍布全美两百多所高校。理由既包括“反犹太主义”言论,也有暴力、酒驾等犯罪因素。但哈佛被视作正面对抗特朗普(专题)政府的带头羊角色,成为政策攻击的靶心,被点名威胁取消招收国际学生的资质。
当5月22日禁令来临,矛盾到达了新顶峰。它带来的冲击也前所未有强烈。一位身处国内的留学生(专题),那天告诉交好的同学,说自己连毕业典礼都不打算参加了,并且反问,“难道你还要继续待在美国吗?”
风暴不仅冲击着现实,也震荡着人们的心理。一位肯尼迪学院的中国学生后来在社交媒体上写下自己的感受——那一刻,仿佛“覆盖在现实世界上的纸膜被烧尽”。
她说,过去一年与其说自己看见了世界变化,“不如说世界正更加真实地展现在我面前”。那天,她正在水族馆看企鹅。看到禁令一分钟后,她羡慕起企鹅的生活:简单、纯粹、(只需要)吃喝拉撒。
有学生仍然乐观,觉得学术追求可以超越国籍和文化的界限,“是人对于知识本身的一种追求”。这位来自北京中产家庭的女生,还在安慰父母不用焦虑,“大不了回国也没什么事儿。”
但Sophia比以往更强烈觉得,“科研也是分国界的”。
她称之为一种“全球化信念的动摇”。那感觉就像,“小的时候以为世界很和平,没想到世界原来还在打仗”。
这一代年轻的精英,成长在对全球化美好图景的想象之中。有来自普通家庭的学生,说自己是浸泡在美国流行文化里学会了英语。Sophia的经历更丰富,她初中就曾游学多所英美名校,在国内读国际高中时,她曾去非洲支教。“这种去世界欠发达地区做公益和奉献的意识,就建立在全球化的愿景上”。
就在禁令抵达第二天,她出去吃饭,还遇上一个热情的出租车司机,一个白人,但会说韩语和中文。司机热情地和他们聊天,还讲了几句中文,说自己七年前去过上海和广州。
当时她的内心就感慨,“很多人都是抱着对全球文化感兴趣的态度,来相信全球化这个承诺,但不知道之后这个信念会何去何从”。
她开始重新审视过往对世界的想象,觉得那些宏大的愿景或许只是幻影,走出象牙塔,世界并不以那种方式运转。也许认识这一点不是什么坏事。她想,自己变得务实了。她更清楚以后要做的研究了。不再有去非洲做一些什么的那种念头,而是“回归自己国家的课题”。-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