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17 | 来源: 此刻moment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哈佛 | 字体: 小 中 大
她本就规划回国做学术。现在又多了一条理由,她笑着说,“想把我的知识奉献给自己的国家,而不是特朗普的国家。”
“一些过往的美好东西被肉眼可见地摧毁”
特朗普政府为什么如此针对哈佛?
在官方声明里,特朗普政府列出了一系列原因。但一个普遍的分析是,冲突背后是两种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的碰撞:一边是保守主义政府,推进“美国优先”的民族主义议题,另一边被视作“自由派大本营”,崇尚多元文化、向世界开放。
哈佛校园报纸曾做过调查,哈佛文理学院的老师中,大部分人自我认定在政治上属于自由派,仅有3%自认保守派。
那位哈佛某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码农”陈学秋,入职后发现,这里氛围和自己本硕的美国学校完全不同,同事们从不谈论跳槽和薪资,而是聊着加沙、性少数群体,“他们的理想很宏大,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
在这里,世界也仿佛真的在向她聚拢。她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就毕业自哈佛,而阅读《优绩主义的暴政》这本书时,她得知,作者迈克尔·桑德尔的办公室就在自己的实验室楼上。
这种氛围下,连带着她也关心起国际政治,开始在意世界的变化,被朋友调侃有了“自信白男的松弛心态”。
也是在这个校园,当中国女生蒋雨融在毕业典礼发表题为《我们的人性》演讲,现场同样许多人站起来鼓掌。一位中国学生感到身为同胞的骄傲。还有一些称赞她发言的内容。也有人有些遗憾,觉得演讲可以更犀利。但即使这位觉得遗憾的学生看来,它不过是标准的哈佛式演讲。她也上过哈佛的演讲课,“要讲故事、要幽默、要感人,要说公平、正义、改变世界”,“按国内说法,就是白左那一套”。
至少对国际学生来说,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受惠于这种价值观,并在课堂上确切到感受到“为世界服务”的理念:在肯尼迪政府学院,你的老师可能是阿根廷央行行长,每周上完课就飞到本国推动改革;在一门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课上,一个6人小组的成员可能横跨中美日非,需要围坐讨论如何应对一次虚拟的传染病袭击。
“就像不同类的物质组合在一起,大家会有分歧乃至争执,但是这个过程中,也会诞生很好的创造力。”一位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硕士毕业生说。
不过,对中国学生而言,也有人会感到微妙的不适。一个正在哈佛交换的中国学生觉得在选择助教上,有老师更倾向本土学生,“毕竟中国人不属于哈佛的身份正确”。另一个不适的场景是,经济学课上,教授举例都来自美国、欧洲,偶尔提起中国,还总跟在印度(专题)后面,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完善的代表,“当然中国确实是发展中国家,但还是会感到一丝丝不适”。
对这所校园,特朗普去年底的当选就已经是一种沉重打击。哈佛教育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温可记得,那一周校园氛围都变得沉重,一位老师临时将课堂内容改成了“疗愈”,让大家坐在一起分享感受。她的许多美国同学哭了,甚至觉得没有办法待在美国,未来四年想出国乃至移民。
尽管只是到美国第一年,但温可“半只脚踏进了美国人的圈子”,她说美国同学们的日常聚会中,人们也总在聊政治。大家痛心“一些过往的美好东西被肉眼可见地摧毁”,有人说起北加州(专题)的幼儿园老师在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第一次见到小朋友们不是搭房子而是搭墙。
温可自认属于“温和自由派”,也会参加讨论,但很多时刻,她更像个看客,觉得太多讨论最终都滑向抑郁消沉的氛围,只是带来现实的无力感。
即使同一个校园,参加同样的派对,人们的处境并不相同。国际生毕业后,想留在美国发展,要面临多道现实的身份围墙。先要申请OPT,一种基于国际学生签证的在美实习和工作许可,最长可以续到三年。之后还要申请H1b工作签证,这需要抽签。再往后,才能想永久居住证绿卡的事。“很多美国人连OPT是什么都不知道。”温可说。
选择留下还是离开,中国精英学生通常考虑很多因素:收入、工作氛围、个人兴趣、家庭因素、工作签证等等。禁令出现后,有人发现自己的海外社交媒体,涌入许多询问是否需要结婚绿卡的中介。不止一位哈佛中国学生说,在不友好的政治环境中,身边有原来摇摆的同学现在选择了回国。-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