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19 | 来源: BBC中文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2025 年 6 月 7 日,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爆发大型抗议活动,一名身着Labubu玩偶服的抗议者手持标语牌,呼吁移民和海关执法局(ICE)离开洛杉矶。
盲盒争议
不容忽视的另一点是盲盒方式对当今潮玩的重要性。
艾熙丽也点出了泡泡玛特的操盘能力,“他们(泡泡玛特)是盲盒领域的佼佼者,还推出了AI自动贩卖机,把盲盒变成了一种游戏和文化。他们有很多官方社群和小程序,推动大家不断收集盲盒和藏品。同时,他们也推动了二级市场,有一个官方转售平台,使投机行为合法化。现在Labubu的盲盒在中国能卖到原价的50倍、60倍,这一切合力造就了中国的狂热,后来这种热潮蔓延到全球。”
事实上,盲盒模式几乎救了泡泡玛特。2016年,已经连续五年亏损的泡泡玛特引入盲盒模式,2017年就扭亏为盈,2018年净利润过亿,自此走上发展快车道。毛利率更是节节攀升到超过70%。卡游类似,毛利润达到67%。
卡游也有盲盒模式,每包卡片里有不同款式,消费者为了集卡会购买更多的盲盒或卡包。比如卡游的小马宝莉,成为抖音直播间里的顶流,粉丝下单后,主播现场拆开,手法娴熟、行云流水,如果抽到稀有卡片,就会大声欢呼、摁铃,给足情绪价值。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研究员本力撰文分析,盲盒是经济学的一个特例,不服从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如果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消费者不断消费同一种商品时,每多消费一单位,它带来的“额外满足感” 会越来越少。比如吃第一个包子可能非常美味,但第五个包子,可能已经撑得难以下咽。
盲盒经济则不是,消费者在盲盒抽奖、限量发售、渠道管控、名人效应、稀少隐藏款等玩法的组合下,进入到“一买就停不下来”的模式。
本力概括了三个原因:类似抽奖带来的成瘾性;蔡格尼克效应引发的收藏癖,即越抽不到越想要的心理机制;以及二手市场的繁荣,使转手有利可图,催生泡沫。这种机制下,本力批评,此类成瘾品往往着重于提供心理快感和“再来一次”的精神诱惑,发展重心渐渐偏离消费者本身的物质需求。
张书乐认为,在二次元经济中盲盒形态早已有之,比如闪卡和扭蛋,所谓成瘾,更多的是收集心态和稀有心态驱动,并没有社会危害。这种玩法的设计初衷无论是盲盒还是卡牌,都是全年龄向,且偏重于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空闲时间的成年人,尤其是18到30岁之间的青年。在潮流席卷之下,未成年人不可避免被影响。
蒋女士介绍,她的两个女儿未成年,但都喜欢卡牌,自己并没有什么意见,卡牌本身比较精美,且并不昂贵,“怎么都比玩具便宜,还不占地方”,她唯一的管理方式是,必须通过家长给她们购买,不能自己去买。
卡游公关经理赵晨向BBC中文介绍,该公司也在打造竞技卡,与收藏卡不太一样,强调娱乐属性,这种模式下,需要公司运营好卡牌赛事,对IP进行持续开发、丰富和升级。
2025 年 5 月 6 日,人们在曼谷暹罗中心购物中心的泡泡玛特快闪店购买Labubu。
源自中国的新消费热点
首先是对经济的提振,泡泡玛特在资本市场的异军突起,让波澜不惊的股市为之一振——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65%-170%,中国市场增长95%-100%,海外收益同比增长475%-480%,其中美洲市场同比暴增895%-900%。而泡泡玛特的股价也从2022年谷底时的8.65港元/股,涨到6月11日的268.4港元/股。-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