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19 | 來源: 科技日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演出時同步采集多人腦電。
第贰問:什麼是神經美學?
神經美學是神經科學的分支學科,是藝術人文與自然科學交叉融合的新興學科。其核心是探討人類如何在神經層面感知和評價美,旨在利用神經科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人類在欣賞藝術、自然或日常事物時的審美體驗和神經機制。目前,神經美學已成為藝術、心理學與腦科學交叉研究的重要領域。高小榕強調,與神經科學相比,神經美學將人視為生物+文化的混合體,而非單純的生物體。
“此前,神經美學主要使用腦電圖、近紅外光譜、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技術,研究人類大腦在審美過程中的激活模式。這次實驗是國內首次將無創腦機接口技術系統性應用於神經美學研究。無創腦機接口具有高時間分辨率、可在自然場景中使用等優勢,能夠幫助我們在更真實、動態的藝術體驗中記錄觀眾的即時反應。”高小榕說。
在演出時會同步采集多人腦電。(北京日報)
第叁問:為什麼在現場看演出更打動人?
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神經工程實驗室神經美學研究團隊博士生李澤軒向記者介紹:“我們在研究中觀察到,當觀眾身處藝術表演現場時,其大腦呈現出更加廣泛的動態響應。這種神經活動分布與觀眾的情感參與和沉浸體驗密切相關。當人們坐在劇院,燈光變暗、大幕拉開、音樂響起,仿佛整個人進入了另外壹個世界。相比之下,觀看視頻就像是在屋內向窗外遠眺,雖然能感受到美,但少了壹層身體上的參與。”
“這也幫助人們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去理解為什麼‘現場更打動人’。在動情的那壹刻,觀眾的大腦與藝術作品之間,會建立起壹種無聲的共振。”李澤軒補充道。
高小榕表示,他們計劃進壹步結合舞蹈、音樂、燈光設計等多種藝術元素,探討“沉浸”“共感”等核心美學體驗的形成機制,並嘗試將這些發現應用於藝術創作支持系統、情緒調節和康復輔助等方向,推動科技與藝術的深度融合。-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