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20 | 来源: 南风窗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根据此前对这类事件的调查了解以及农村社会学学者分析来看,这种所谓“哄抢”或失序的集体捡拾行为,要放到土地集中流转带来的变化以及外来承包种植户跟当地村民的复杂关系中去看。
拾荒异变
在传统乡村社会,历来有拾荒或拾秋的习惯。困难的家庭或勤劳的老人、妇女、小孩会在夏收、秋收后去自家或他家田里捡拾残留下的作物,而田主默认放弃对这类残留物的占有。
在道义上,这是富有者对贫穷者的一种间接救济。但那时,拾荒或拾秋的前提也是等他人完全收获完毕后才可入地捡拾。而且,传统的捡拾多是个人行为、小规模,不会聚集成众。
但这不意味着传统的捡拾全是有序、勤劳的,也有拾荒者会故意越界,或偷或抢,与其他村民发生矛盾和冲突。
随着农村经济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拾荒行为越发少见,各家只捡拾自己地里的残留物,不会去他人田中。一直到有些地区农村土地开始大规模流转后,情况有所变化。
承包商工人们正在收获红薯 / 南风窗记者 何国胜 摄
上述所谓“哄抢”或其他失序集体捡拾行为的出现,就跟农村土地大规模流转高度关联。
2024年11月,南风窗记者曾在河北某地采访因村民捡拾承包户玉米,与承包户雇佣看地人员发生冲突,一农民遭看地人员殴打后倒地身亡一事。
事发地原村委会主任告诉记者,这种村民的集体捡拾发生在2019年该村土地被集体流转后,而在此前从未有这种现象。
此外,回顾以往此类新闻事件,被“哄抢”者几乎全部为承包种植户,鲜有个体农户。
大爷将捡拾的玉米棒子倒进三轮车车厢里 / 南风窗记者何国胜 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农村社会变迁的博士生褚庆宜曾告诉南风窗,根据他们多地的调研经验,这类“哄抢”行为的出现与当前各地快速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进程高度相关。
其中的关联逻辑在于:
土地大规模流转后,原来种地的村民,其中多是老人和妇女,成了村里的“闲人”。而大多数农村附近,一般没有适合就业的产业,或尽管有一些工厂,也并不适合老人。
同时,这些“闲人”本就有捡拾作物的习惯,且对粮食倍加珍惜。因而,无事可干的他们习惯围观大户收割,并在收割后进地捡拾。-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