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20 | 來源: 南風窗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根據此前對這類事件的調查了解以及農村社會學學者分析來看,這種所謂“哄搶”或失序的集體撿拾行為,要放到土地集中流轉帶來的變化以及外來承包種植戶跟當地村民的復雜關系中去看。
拾荒異變
在傳統鄉村社會,歷來有拾荒或拾秋的習慣。困難的家庭或勤勞的老人、婦女、小孩會在夏收、秋收後去自家或他家田裡撿拾殘留下的作物,而田主默認放棄對這類殘留物的占有。
在道義上,這是富有者對貧窮者的壹種間接救濟。但那時,拾荒或拾秋的前提也是等他人完全收獲完畢後才可入地撿拾。而且,傳統的撿拾多是個人行為、小規模,不會聚集成眾。
但這不意味著傳統的撿拾全是有序、勤勞的,也有拾荒者會故意越界,或偷或搶,與其他村民發生矛盾和沖突。
隨著農村經濟和生活條件的改善,拾荒行為越發少見,各家只撿拾自己地裡的殘留物,不會去他人田中。壹直到有些地區農村土地開始大規模流轉後,情況有所變化。
承包商工人們正在收獲紅薯 / 南風窗記者 何國勝 攝
上述所謂“哄搶”或其他失序集體撿拾行為的出現,就跟農村土地大規模流轉高度關聯。
2024年11月,南風窗記者曾在河北某地采訪因村民撿拾承包戶玉米,與承包戶雇傭看地人員發生沖突,壹農民遭看地人員毆打後倒地身亡壹事。
事發地原村委會主任告訴記者,這種村民的集體撿拾發生在2019年該村土地被集體流轉後,而在此前從未有這種現象。
此外,回顧以往此類新聞事件,被“哄搶”者幾乎全部為承包種植戶,鮮有個體農戶。
大爺將撿拾的玉米棒子倒進叁輪車車廂裡 / 南風窗記者何國勝 攝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農村社會變遷的博士生褚慶宜曾告訴南風窗,根據他們多地的調研經驗,這類“哄搶”行為的出現與當前各地快速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的進程高度相關。
其中的關聯邏輯在於:
土地大規模流轉後,原來種地的村民,其中多是老人和婦女,成了村裡的“閒人”。而大多數農村附近,壹般沒有適合就業的產業,或盡管有壹些工廠,也並不適合老人。
同時,這些“閒人”本就有撿拾作物的習慣,且對糧食倍加珍惜。因而,無事可幹的他們習慣圍觀大戶收割,並在收割後進地撿拾。-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