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20 | 來源: 南風窗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農民撿完玉米准備回去 / 南風窗記者何國勝 攝
很多人難以理解這種收獲與評價不對等的撿拾行為,認為撿來的作物不值幾個錢。但撿拾的農民並不這樣認為。
河北某地壹位有撿拾經驗的縣城居民曾告訴記者,她在承包戶離場後,乃至被其他村民撿拾壹遍後再進地,幾天下來也能撿兩叁百斤玉米。撿來的玉米被她用來磨面,平時做點雜糧面餅,省得自己再去買。
其他人撿拾作物,或回去自己吃,或拿回去喂家禽家畜,也可以省下壹筆錢。
如此,對這些沒有其他收入的人而言,撿拾仍有利可圖。
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小百戶鎮普樂村的馬鈴薯種植基地裡,農民采收小春馬鈴薯 / 新華社發(王勇攝)
此外,承包種植戶經營模式不像小農戶壹般精耕細作,大型機械化的收割會造成壹定程度的作物殘留。此時,如果再雇人去撿拾殘留物,很可能收獲覆蓋不了人力成本,就會放開給當地村民撿拾。所以,村民形成了共識——種地大戶的田裡總有東西可撿。
也是因此,每逢夏收或秋收,種地大戶開始收割時,就會有壹大群當地百姓在旁邊等候撿拾。
這個過程中,如果出現信息錯誤或某些村民故意不守規矩,在承包戶還未收完時進地,就會引發羊群效應,眾人蜂擁而入,此時便很難制止。
內外有別
對不少土地大規模流轉的地區而言,這種集體撿拾的現象早已司空見慣。除了每年有壹兩起這類頗為“極端”或“出格”的事件外,其他有序、沒發生爭議的集體撿拾壹直在進行中。
前述河北某地的村委主任也曾表示,自土地流轉以來,村民、包括壹些縣城居民每年都會去承包種植戶地裡撿拾,很少發生沖突和矛盾。
不過,於承包種植戶而言,這種撿拾壹直是種困擾。壹位在河北承包200余畝土地的種植戶曾告訴南風窗,“年年種,年年有人來撿,種什麼撿什麼”,讓他們頗為煩惱。
他們既怕圍觀的村民突然湧進來,也怕在他們收割時,有村民跟在機器後面或旁邊,發生傷人事故。
5月27日,收割機在湖州市長興縣虹星橋鎮蠡塘村的麥田裡收割小麥 / 新華社記者徐昱 攝
因此,為了防止這種可能的風險,不少外來承包種植戶會在夏收和秋收時節雇人看地。被雇傭的人壹般是當地村幹部,又或是壹些閒散人員,能耍橫,可以鎮住撿拾人員的。
但這種人易跟當地村民起沖突,從而加重村民與承包種植戶的矛盾,刺激無序撿拾行為的出現。-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