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20 | 來源: 南風窗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例如2023年11月,河南周口市淮陽區馮塘鄉壹藥材種植戶稱自己藥材被村民哄搶。之後,淮陽區農業農村局發布情況通報稱,當時種植戶邱某某對種植的白術作第贰遍收割,進行到叁分之贰時,機械發生故障。附近村民誤認為種植戶第贰遍已收割完畢,遂進地撿拾藥材。
壹般而言,就算因為理解偏差誤入地裡撿拾,那也應該在地主人勸阻時停下。但現實中,壹旦群眾集體進地撿拾,場面就難以控制,因為貪小便宜和法不責眾的心理已被激發。這是對失序撿拾現象進行管理的難點之壹。
加重處罰有用嗎?
輿論普遍主張對參與“哄搶”的村民嚴加處罰,甚至處以刑罰加以震懾,防范此類事件再次發生。此外,每逢夏收、秋收,也應派警員或其他執法部門維持種植戶收割秩序。
山西運城永濟市虞鄉鎮麥田裡,農戶將收獲的小麥裝車 / 新華社發(薛俊攝)
現實而言,這些建議恐都難以實施,也脫離了基層工作的邏輯。壹是因為,“哄搶”的村民單獨所拿走的作物根本達不到刑事立案標准;贰是因為,當地警力及執法資源也難以支撐秩序維持工作。
不過,可以達成共識的是,待警方調查完畢,村民確有違法行為的,即便達不到刑事立案標准,也可以進行合法的行政處罰,加以懲罰、教育,防范該類事件再發。
法理之外,在鄉土社會,更應以情理邏輯理解此類問題,因為這些人對情理的認同,遠高於對規則的認同。
對於“哄搶”頻發的地區,當地政府也要重新梳理土地流轉情況以及外來承包戶與當地農戶的矛盾沖突等情況,而非簡單將參與者歸為“刁民”。-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