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21 | 來源: 國家人文歷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1849年加利福尼亞金礦的發現又引發淘金熱,吸引大量華工前往;而當1858年加拿大弗雷澤河壹帶發現金礦的消息傳開,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又從加利福尼亞遷移到卑詩省,使該地區成為新的淘金目的地。
還有工業革命帶來的國際貿易擴張,加上廣州“壹口通商”政策和加拿大維多利亞港發達的船務業,使中加之間的海上交通變得相對便捷,華工能以更低成本、更短周期跨洋移徙。
此外,19世紀中期以來北美傳教士在華辦學行醫及傳播西方生活方式,也客觀上促成了移民對北美的向往。
總之,根據1874年的人口統計,加拿大境內的華人已約3000人,但這僅是華工大規模進入的開端。隨著國家向西部擴張,1878年聯邦政府決定修建太平洋鐵路,以實現東西部連通並兌現卑詩省加入聯邦的承諾。首任總理、素有“加拿大鐵路之父”之稱的約翰·麥克唐納(John A. Macdonald)將最艱險的西段工程交由美國工程師安德東克(Andrew Onderdonk)承包——正是他在美參與中央太平洋與聯合太平洋鐵路建設時,深知華工勞動力的價值。
1881年至1884年間,約17,000名華工在極端條件下踏上北行之路。他們多由中國商人承包招募,簽訂所謂“苦力合同”後,乘坐被稱作“大雞蛋”的叁桅帆船從香港出發,“船艙狹小、污濁,淡水和糧食嚴重不足,肆人共分八兩米飯,僅供兩次茶水”,數月顛簸中,饑餓與疾病奪去了無數生命。1881—1884年間,這群華工在酷暑與嚴冬、泥濘山谷中日夜施工,營地簡陋、缺醫少藥,報酬僅為白人工資的壹半左右(華人每日1.35加元,白人每日2加元)。廣東籍華工鄭敬弼之子鄭華旺回憶:
“父親1881年自新會來加,素無冬衣,僅著薄衫草鞋;入冬下雪,公司既不發手套,也無靴子,只好用布條纏足御寒。”
盡管華工憑血汗鋪就了橫貫加拿大東西、連接溫哥華與蒙特利爾並延伸至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芝加哥與紐約的北美命脈,他們卻始終被官方和輿論邊緣化,並被誹謗為“易染惡疾、生活淫亂”的“難以同化之人”。
早在1873年5月,維多利亞地區爆發首波有組織排華風潮,標志著對華人歧視的制度化蔓延;卑詩省加入聯邦後,省議會先後於1872年剝奪華人及印第安人選舉權(1875年獲英女王批准)、1876年通過《市政法》禁止他們參與市政選舉。1879年,基層白人工人組織“保護工人協會”主席莎士比亞公開請願,“只用白人,勿用‘蒙古勞工’”,為政策定調。自1885年起,通過征收高額人頭稅與實施《華人移民法案》(1885年、1923年兩版)等立法,華裔被長期系統性排斥於社會主流之外——這壹制度化的種族歧視,延續了半個世紀之久。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