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21 | 来源: 罗sir财话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早在2014年,中国生产一吨钢的利润就已经买不到茶叶蛋,不到两块钱;同时期,一吨煤的利润还买不到一杯饮料。
到今天,生产一吨钢已经从盈利变成了亏损。
这可能说明,十年过去了,产能和僵尸问题还依然存在。
这些僵尸企业消耗着大量的金融资源,与此同时还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风险。
是什么让这些企业走到了今天?
非市场如果无法回答,我们就要从市场的角度去看待。
盲目扩张、补贴扶持,这两个因素,可能是造成今天这一局面的元凶。
为什么企业可以无视市场条件甚至是需求盲目扩张?因为有补贴扶持,正因为补贴扭曲了市场,而企业自然也就不需要遵从基本的市场供需规律。
扩张到今天,城镇化已经越来越接近天花板,全国到今天已经有上百个城市说自己要打造国际化都市,同时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足以容纳34亿人居住。
这些都表明,在盲目扩张背后,随着需求不断饱和,尾大不掉的后果,已经愈发显现。
而之所以造成今天的结果,总结起来其实就两个字:投资。
靠投资拉动工业,靠投资拉动城市化,这的确带来了显著的效果,越来越多人从农村搬进了城市,目前中国每天都会有几十个村落自然消失,但如此庞大的城市规划,背后的代价也不容小觑。
所以我们看到,从战略上,最近几年我们提到更多的是消费拉动增长,而不再是靠投资,但同样的,路径依赖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改变。
当市场失灵,当补贴开始扭曲市场,今天每减少1亿吨僵尸产能就将冲击50万人就业;2024年某省关停5家僵尸钢厂后,地方领取就业保险支出激增240%,区域性消费更是降幅达11%。
80、90年代东北的下岗潮相信很多人还深有体会,而今天在产能过剩的阴影之下,这件事的处理也变得愈发棘手。
GDP是数据,而数据一定是为人服务的,如果只是为了数据而数据,那么最终我们的决策就很容易偏离既定轨道。
投资边际效益正在递减,接下来我们的问题变成了,是把钱直接给到消费者还是把三分之二的钱花在钢铁和其他东西上,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最终过剩的问题不遏制的话,届时可能就不仅仅是一吨钢亏损多少,一辆车亏损多少,还会有更多的商品加入到过剩浪潮中来。
当市场开始变得有限的时候,出海潮的确是一个可选项;但越来越多商品的出口,也会反过来挤压他国企业的生存空间,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年欧美频频对中国钢铁、太阳能乃至汽车加征关税的原因之一。
把市场的东西交给市场,并尊重市场本身,对一个行业来说,这可能才是最大的利好。-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