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21 | 來源: 羅sir財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早在2014年,中國生產壹噸鋼的利潤就已經買不到茶葉蛋,不到兩塊錢;同時期,壹噸煤的利潤還買不到壹杯飲料。
到今天,生產壹噸鋼已經從盈利變成了虧損。
這可能說明,拾年過去了,產能和僵屍問題還依然存在。
這些僵屍企業消耗著大量的金融資源,與此同時還帶來了不可估量的風險。
是什麼讓這些企業走到了今天?
非市場如果無法回答,我們就要從市場的角度去看待。
盲目擴張、補貼扶持,這兩個因素,可能是造成今天這壹局面的元凶。
為什麼企業可以無視市場條件甚至是需求盲目擴張?因為有補貼扶持,正因為補貼扭曲了市場,而企業自然也就不需要遵從基本的市場供需規律。
擴張到今天,城鎮化已經越來越接近天花板,全國到今天已經有上百個城市說自己要打造國際化都市,同時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足以容納34億人居住。
這些都表明,在盲目擴張背後,隨著需求不斷飽和,尾大不掉的後果,已經愈發顯現。
而之所以造成今天的結果,總結起來其實就兩個字:投資。
靠投資拉動工業,靠投資拉動城市化,這的確帶來了顯著的效果,越來越多人從農村搬進了城市,目前中國每天都會有幾拾個村落自然消失,但如此龐大的城市規劃,背後的代價也不容小覷。
所以我們看到,從戰略上,最近幾年我們提到更多的是消費拉動增長,而不再是靠投資,但同樣的,路徑依賴的問題很難在短期內改變。
當市場失靈,當補貼開始扭曲市場,今天每減少1億噸僵屍產能就將沖擊50萬人就業;2024年某省關停5家僵屍鋼廠後,地方領取就業保險支出激增240%,區域性消費更是降幅達11%。
80、90年代東北的下崗潮相信很多人還深有體會,而今天在產能過剩的陰影之下,這件事的處理也變得愈發棘手。
GDP是數據,而數據壹定是為人服務的,如果只是為了數據而數據,那麼最終我們的決策就很容易偏離既定軌道。
投資邊際效益正在遞減,接下來我們的問題變成了,是把錢直接給到消費者還是把叁分之贰的錢花在鋼鐵和其他東西上,這是壹個問題。
如果最終過剩的問題不遏制的話,屆時可能就不僅僅是壹噸鋼虧損多少,壹輛車虧損多少,還會有更多的商品加入到過剩浪潮中來。
當市場開始變得有限的時候,出海潮的確是壹個可選項;但越來越多商品的出口,也會反過來擠壓他國企業的生存空間,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幾年歐美頻頻對中國鋼鐵、太陽能乃至汽車加征關稅的原因之壹。
把市場的東西交給市場,並尊重市場本身,對壹個行業來說,這可能才是最大的利好。-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