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6-22 | News by: 南方周末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原来听讲座的大学生的恋爱意愿是积极的,但可能欠缺知识和技能。女生会问,怎么让男生喜欢自己;男生可能关注的是,我追一个女生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想追又不敢追。
现在学生提的问题更偏向于拒绝的困难,女生可能会说,自己不想谈恋爱,或者说她想拒绝追求者。我发现有很多年轻人对婚恋有关注和思考,但更多的是迷茫和困惑。
南方周末:从上一代人对婚育的积极意愿,到现在年轻人呈现出的消极婚育观,几代人有什么深层的心理变化?
陈祉妍:举个例子,在我们这一代和上一代,年轻时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要买一张地图,但走更细的路,地图上是没有的,你要问路,还要分辨指路的人是不是真知道路,所以整个过程里,有大量的不确定性。
今天年轻人去到一个城市,肯定是用很精准的导航,提前做好吃住行的攻略,花销是多少,会遇到的问题等等都有预判,而不是说瞎赌。我觉得这可能是无形中,一代人的心态变化:当代年轻人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力大幅度下降。
南方周末:也就是说,现在年轻人对于婚育的不确定性有些抵触?
陈祉妍:爱一个人的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对于能承受不确定性的个体而言,这是挑战也是幸福。但对于难以承受不确定性的个体而言,就会引发强烈的损失厌恶。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讲,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对不确定性的耐受,对焦虑的耐受。现在年轻人对不确定性的耐受度是在后退的。但其实,我们生活的确定性永远是伪命题,是我们在小小气泡里面尽可能控制的伪命题。不确定性,才是这个世界的恒常。
南方周末:为什么年轻人会有这么强的对“不确定性”的不耐受?
陈祉妍:不同年代的人,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的是不同的世界,自然成长环境不一样,婚育观也是有变化的。现在的年轻人有更大的学业压力、工作压力,以及要面对更多的变化。
而且随着科技发展,网络和智能手机深度影响每个人的生活,在便捷高效的同时也减少了大量的不确定性,这些都影响年轻人对不确定性的容忍能力。
南方周末:你之前说过,“信息茧房”是现在年轻人不想结婚的原因之一。这种信息环境如何影响年轻人对婚育的认知?
陈祉妍:我认为最值得关注的一个原因,就是“信息茧房”。自媒体的误导,加上流量导向,导致年轻人对婚恋持非常负面的态度。
选择婚姻和育儿的是幸福的大多数,但也是沉默的大多数。据我所知,大多数人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感到幸福,但我们透过互联网信息看到的生活并非如此。
由于互联网的传播特征,很多自媒体的情况偏离现实,今天的年轻人又是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如果网上都在说生孩子很痛,养孩子很辛苦,婚姻不幸福,他们当然会趋利避害,避免进入婚姻和生孩子。
如果能用一些方式去分离年龄和影响,我猜想结果很可能是,年龄越小,受“信息茧房”的影响越严重。现在的“10后”会受到更严重的影响,虽然他们还没进入婚恋的主战场,但网络算法、流量导向是在逐步加强的。
陈祉妍。受访者供图
“越晚下水,越觉得水里危险”
婚育观调查报告显示,成年未婚人群在理想情况下,希望自己结婚的年龄选项,居第一位的是25岁,但在考虑现实情况后,最希望结婚的年龄延后了5岁。考虑现实情况后,成年未婚人群中,完全不想结婚的人数占比为21.1%;大学生人群中,完全不想结婚的占比为19.9%。在两类人群问卷的相关选项中,完全不想结婚的人数占比均为最高。-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