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6-22 | News by: 南方周末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南方周末:报告中提到,女性比男性更不愿意婚育,可能与“母职惩罚”有关。
陈祉妍:在传统观念中,男性在生育和育儿过程中承担的责任相对较少,他们往往可以在生育后继续将更多精力投入工作和社交,社会角色受生育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女性可能预见到自己将独自承担大部分的育儿压力,这种家庭责任分担不均使她们对恋爱、结婚和生育产生担忧。
另外,当今女性对自身职业发展有较高的期望和追求,这种可能面临的职业挫折会让她们在恋爱、结婚和生育问题上更加谨慎。
南方周末:你还是比较支持“年轻人应该要结婚生孩子”这一观点的?
陈祉妍:我觉得要考虑的问题,一方面是生育率目前比较严峻,另一方面,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看,我们更关心的是人能够成为完整的、全面成长的人,能够心理更健康。
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人在成年之后的成长是没有固定年龄的,是根据人经历不同的事情,才会进入到下一阶段的成长。
而大学生正处于“亲密与孤独”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牢固的友谊和爱情关系,以获得情感上的归属和支持。下一阶段是养育后代,这是必然促进人成长的环境和机会。
在我们的研究结果中,未婚、没有恋爱的年轻人,可能心理健康是最差的。
南方周末:如果没有经历婚育阶段,对年轻人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影响?
陈祉妍:调研结果表明,对个人而言,有无伴侣、婚姻状态与关系满意度和情绪、幸福感等密切相关。在心理健康方面,没有恋人的大学生轻度抑郁风险(15.1%)高于有恋人的大学生(11.8%),前者抑郁风险为3.5%,后者是2.5%。
已婚人群的抑郁风险水平低于其他各种婚姻状况的人群,这也是历次研究中一个稳定的结果。
南方周末:作为一位妈妈,你平时如何引导孩子对恋爱和婚育的认知?
陈祉妍:我的孩子现在在上中学,我也会跟她讨论,我希望她能够在周围大人和科学理念的支持下,以后去体验恋爱的幸福甜蜜和纠结痛苦。
她对结婚持谨慎态度,当然初中生也不必向往结婚。对于孩子以后是否要结婚,我持开放的态度,但我仍然是非常支持婚姻的。因为我觉得,在一个更稳定的契约环境下,彼此能够真实地做自己,产生很多纠结和磨合,这对心理成长很重要。一个人在面对自己和对方不完美的情况下,仍能相爱,这是很有挑战性的,也是更高水平心理发展的一种证据。-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