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6-23 | News by: 凤凰网财经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受访者供图
当时阿布扎比正推进宏大的“马斯达尔计划”(Masdar Initiative)——要在沙漠中建一座完全由新能源驱动的未来城市,急需光伏产品,因此广邀全球企业参展。作为组件厂商参与的我们,甚至被阿联酋的酋长亲自邀请至王宫宴请。
那时的场景记忆犹新。参展的中国企业以民企为主,许多如今已消失。还有肖特玻璃、杜邦、道康宁等海外巨头——他们在国内光伏利润顶峰期风光无限,但后来国产化浪潮崛起,这些巨头在国内份额被逐渐替代,战火便烧到了海外。
在迪拜王宫的晚宴让我大开眼界。整座宫殿极尽奢华,连洗手池边都有人随时递上热毛巾。尽管满场政商名流觥筹交错,但当时还是行业小白的我,只顾着拍照惊叹,大饱异域美食的口福。
受访者供图
如今,我已不是当初的小白。而中国光伏的出海征途,更是换了天地。2018年之前,出海主力是销售组件,我们靠价格优势闯荡市场。现在的“出海”已是全方位进击——技术、资本、解决方案乃至整个产业链,都在大步走向世界。
我能感受到,这种中国新能源力量的出海,如同华为(专题)的芯片崛起一般,让欧美市场隐隐不安。但是这场产业链全球化的大潮,是不可阻挡的。
03 中东某政府开发区招商总监
孙凯:“水土不服”让一些中国光伏企业掉头就跑
在中东生活工作了多年,今年是我最忙碌的一年。我负责为某开发区进行招商,最近,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找到我,表达出海需求。
其中不少是光伏企业,从源头到组件、电池各环节,几乎所有大小企业都跑马灯似的从我眼前过了一遍。
他们看起来都很急迫,一见面就直接谈落地事项。我知道,美国关税大棒紧追在后,谁跑在了前面,谁就抢占了先机,赢得巨大的市场空间。但有时我不得不给他们泼一盆冷水,提醒他们市场的真实样貌。
其实,早在三年前,我已经感受到中东出海的热潮来袭。当时,一年内有三四十家中国光伏企业通过合作渠道主动找来,但其中大部分企业最后失望而归,很少真正落地。
这主要是中国企业与中东商业文化上“水土不服”导致的。税收、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等等,企业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中国企业习惯了国内强大的产业扶持、资金扶持、订单扶持和政策引导,习惯被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到了国外,这些待遇都没有了。
这些“水土不服”,也包括做事风格上的、商业文化上的冲突,你很难想象,中国跟中东的商业文化差距之大,以及由此产生的理解上的巨大割裂,导致了多少失败的业务。
其实,光伏产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很多竞争都局限在成本维度。而在中东,基础设施上的不足,必然让这些企业面临各种成本问题。-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