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25 | 來源: 人物 | 有5人參與評論 | 專欄: 亞裔 | 字體: 小 中 大
這壹切研究的混亂困境構成了肺癌研究的艱難——難以早期發現,難以有計劃地篩查,難以盡早開啟治療,後續研究又面臨重重阻礙。這些混沌又反過來影響了臨床醫生的判斷,有時候反對甚至來自醫生群體,在學術會議上,醫生同行反對針對亞裔的肺癌早期篩查,認為這會帶來過度診療。
訪談中,我們談到了這個現實問題——肺癌篩查在不同國家所遭遇的困境完全不壹樣。
林彥峰在美國醫療體系中所面對的是忽視,他說起了他的難題,有時候他在診室遇到的病人完全符合研究模型:亞裔、從不吸煙、有家族史,但他沒辦法勸說病人自掏腰包去做壹個昂貴的CT,再加上普通人對於癌症的抵觸心理,常常只能眼睜睜看著病人離開,依然對不吸煙肺癌的風險視而不見,“肺癌篩查本就是壹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即便在吸煙群體中,只有20%的人清楚了解自己需要接受篩查,更不要說不吸煙群體了。”林彥峰說。
在中國,對肺癌的忽視同樣存在,但另壹個極端也同樣突出——CT的易得性。林彥峰說,“我們需要讓人們意識到肺癌篩查的重要性,又需要提防過度篩查的危害,因為不必要的CT會帶來不必要的輻射暴露,也會讓人產生不必要的恐慌。它需要尋找壹個平衡,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更多針對這壹群體的研究,讓真實數據指導我們的醫學認知,哪些檢查是必要的,哪些醫學指導意見是合理的。”
另壹些盲點
從林彥峰新課程的第贰堂課開始,另壹些平時不太會出現在醫學院裡的主題也陸陸續續出現了。它們是另壹些醫學的盲點。
林彥峰復盤了自己的治療過程。從他開始咳嗽到第壹次治療,中間壹共花了40天左右,而他發現壹個普通人同樣的流程花掉的中位數時間是259天。他把這個問題列為其中壹堂課的教學主題,還請來了專門研究相關政策制度的人參與討論,延誤病人治療的因素有哪些?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他還有壹堂課專門講解癌症病人的營養。上課之前,林彥峰把他的妻子買回家的書擺成了壹排,標題都跟“癌症飲食”有關,其中壹本書名非常直白,“如何吃才死不了”。這是壹個癌症病人和家屬獲取營養知識的主要途徑,但這裡面其實有很多不准確的錯誤,更多現實問題書也根本解決不了。
壹個最常見的狀況是,癌症病人通常在放化療後出現味覺改變,惡心症狀也會加重,所以明明是平時很喜歡吃的食物,現在吃不下去,明明壹分鍾前還感到餓,聞到飯的味道後突然惡心到壹口也吃不下去了。負責做飯的家屬很挫敗,吃不下飯的病人也很挫敗,這樣的困境在許許多多癌症病人家庭中都出現過,但幾乎從來沒有醫生仔細講解過該怎麼辦。
林彥峰把自己的營養師凱特·多內蘭(Kate Donelan)邀請到課堂上,教那些將來要成為醫生的學生如何去面對。她非常耐心地解釋,病人在化療後出現口味改變是非常常見的現象,他們會感到鹹的味道更鹹,苦的味道更苦,這導致他們很容易無法再吃下曾經喜歡的食物,與此同時還很容易出現口幹、惡心、吞咽困難、灼燒感、胃絞痛、便秘、腹瀉,這會讓他們很容易營養不良,而這對治療的風險不亞於藥物耐藥。
這位營養師在課堂上列出了許多常見的誤解,跟學生們講,如果以後成為了醫生,請糾正你的病人:你並不是因為愛吃糖才得了癌症,你也不會因為吃壹些所謂的“健康食物”就能治愈癌症,有機食物並不意味著抗癌,還有壹條也很重要,醫學不是冷冰冰的軍事管理。“壹個很大的誤區是,壹個人得了癌症後,必須要吃得非常健康,再也不能吃所謂的壞食物。可是治療中總會偶爾有那麼壹天,你的心情不好,你非常沮喪,此時此刻只想吃壹個甜甜圈,喝壹杯奶昔。如果是我的病人,我會告訴他,如果你今天特別想吃壹些甜甜的東西,那就吃吧,只要你今天吃了足夠的蛋白質,維持了足夠的營養,沒關系的,你可以讓自己放松壹天。”多內蘭說。
在壹堂課上,林彥峰還播放兩部電影的片段。它們都在講述患有絕症的病人即將死亡,壹部是日本電影,兩個人的聊天全是好聽的話,全程不講死亡這個話題,也不說真話,另壹部是英國電影,他們壹直在談論死亡,但是全程沒有提到“癌症”這個詞。林彥峰拋出了那堂課的主題:當你的病人病情嚴重,可能時日無多,作為醫生應當如何把這個消息告訴病人?和病人討論死亡的時候,醫生可以使用哪些詞匯?可以用什麼樣的表達方式跟病人討論這件事?
那天的課程嘉賓彼得·龐貝(Peter Pompei)分享了自己經常用的方法。他會在告訴病人壞消息之前,先使用問句,比如“我想要跟你講講你的病情,這樣可以嗎?”他說問句可以給病人壹個緩沖的時間,讓他自己選,他也許會立刻拒絕,“不,請不要告訴我,我現在不想聽到”,他也可能做好了准備,“好的,我也想說這句話”,或者他想換壹個時間面對,“我想帶我的家人壹起來聽”。這是龐貝的方法,“無論你要說的是什麼,聆聽對方是最重要的”。-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