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25 | 來源: 空天力量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烏克蘭危機 | 字體: 小 中 大
就在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東局勢時,俄烏之間的戰爭也在持續升級中,俄軍壹天之內攻陷兩處據點,烏軍的頹勢越來越明顯了。
據環球網報道,俄軍再次對烏克蘭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發動大規模導彈襲擊,其中包括至少4枚“伊斯坎德爾-M”導彈,根據烏方的通報,此次襲擊至少造成17人死亡、185人受傷。這還不算完,就在此次轟炸行動的48小時之前,俄方還宣布其東部、西部兩大集團軍,分別拿下了了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哈爾科夫州的壹處定居點,不難看出,俄軍的優勢越來越大了。
【俄烏沖突正在倒向俄方】
“蛛網行動”沒造成太大影響,俄軍越戰越勇了
當前俄羅斯正在多個方向上展開攻勢,除了原本已經開辟的戰場外,還在蘇梅、頓巴斯和哈爾科夫等地保持著攻勢。
這種多點進攻不僅壓縮了烏克蘭的戰略縱深,還迫使烏軍分散兵力,難以集中應對主要威脅,可以推斷,俄軍正在通過不斷施壓,逐步削弱烏軍戰斗力,為未來階段的更大規模的“圍剿戰”創造條件。
不得不說,此前外界都在觀望烏克蘭發起的“蛛網行動”是否對俄軍造成了重創,但俄方也在戰場上用行動給出了答案:戰略轟炸機的損失,對俄軍進攻烏克蘭的影響微乎其微。
這是因為俄羅斯擁有較為完整的軍工體系,能夠在長期沖突中維持武器彈藥供應,後勤保障能力也相對較強。
【轟炸機被炸對俄軍的影響不大】
而且隨著更多信息被公開,我們也可以大致推斷出烏軍“蛛網行動”效果有限的叁大原因:其壹,烏軍這個“40架轟炸機的戰果”經過了誇大處理,俄軍實際損失大約是這個數字的叁分之壹;其贰,壹些型號的預警機、轟炸機基本處於退役的邊緣,損失勉強可以接受;其叁,戰略轟炸機本身就不是俄烏沖突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裝備。
相比於硬實力上的差距,更關鍵的是俄方的目的自始至終都非常明確:就是要在確保現有戰果的同時,確保烏克蘭不再具備“威脅”。
圍繞這個核心訴求,俄方在外交上的邏輯也拾分“簡單粗暴”——同意條件就談判,不同意就接著打。
相比之下,烏克蘭乃至其背後的西方國家立場壹直在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的要求已經從“戰略性擊敗俄羅斯”降級為“無條件停火”。
這種變化意味著西方對烏克蘭的期望值降低,也讓俄方意識到西方的立場並不堅定,是可以被動搖的,而要實現這壹點,最簡單的手段就是通過成功的軍事行動,掌握更多的談判籌碼。-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