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6-25 | News by: 凤凰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就连暑期研学团,也难逃被审视的命运。
前两年高价研学团一度爆火,但随之而来的走马观花、摆拍、不顾及孩子体力等负面报道,也让家长们迅速清醒:与其花几万块钱当韭菜,还不如带着孩子多去去户外、逛逛博物馆来得实在。
有研学行业的从业者吐槽,今年的招生格外困难,“感觉不是必需品,家长都不报了。”
还有曾被认为是“智力投资”的早教课,如今也被频频质疑智商税,早教机构也成了爆雷高发区。
就连新手妈妈必买的母婴用品,也变成了消费陷阱和鸡肋产品。
更不用说各类兴趣班了。
当学琴不再“实用”,曾经遍布街角的大小琴行,也只能接连关门,钢琴销量应声断崖式下跌。
从月子中心的大规模亏损,到整个母婴育儿行业的集体降温,背后不仅仅是消费观念的改变,更是一次育儿心态的整体转变:
从追求买得贵的身份认同,转向了讲求花得值的务实主义。
说到底,当一个中产家庭开始低头生活,最先告别的往往是那些抬头仰望的生活想象。而最先被放弃的,永远是那些高价的、非刚需的、源于某种理想化生活范本的消费。
它们在预算充裕的年代,是锦上添花。但在预算吃紧的今天,就成了累赘。
育儿消费的变迁,正在无数家庭的每次选择中悄然成行,并改写着旧有的商业模式。至于过去那些靠“理想化育儿”赚钱的行业,难逃重新洗牌的命运。
天价月子中心们或许曾接住了无数家庭“理想化育儿的焦虑”,但却注定:
躲不过消费理性时代的集体清醒。-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