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26 | 來源: BBC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香港 | 字體: 小 中 大
“運動正在發生,寫文章你是在推進或創造議題,你是有用的。”
2017年12月,香港職工盟、民協以及海麗邨清潔工人在添馬艦政府總部外抗議。
年前,香港外賣平台外送員發動罷工,方學林也曾撰文評論,“會有壹些新聞,接著就完了。有人會討論外賣程式演算法嗎?那類雇傭制度是否合理?”昔日接力的傳媒與組織退場,他的心態也變成“交稿,完。我也不期望有些什麼事發生”。
謝家傑與方學林所言,折射的是崩解的公民社會,公民組織以前所代表的民意亦隨之消逝。
在國安法生效前後,公民組織已迎來壹波又壹波的解散潮,先是本土及自決派組織解散或撒出香港,再到傳統老牌政黨,如公民黨、民主黨,近日傳媒引述消息,社民連收到有關方面“提示”,有機會今年柒壹前解散。多間工會或勞工團體停運,包括職工盟及教協。過去每年舉辦“六肆事件”悼念活動的支聯會以及籌備“柒壹”游行、集結多個民間組織的民陣亦同於2021年解散。
2023年3月26日,壹群居民反對將軍澳地區的填海計劃。參加者須戴掛頸卡牌,警方拉起封鎖線。
留下來的,行動能力同樣大不如前。
2023年,疫情放緩,社會復常。警務處在游行集會增設國安相關條款。香港婦女勞工協會原擬在婦女節舉辦游行,本獲發不反對通知書,但在游行前壹日宣布取消,警方當時聲稱有“暴力團伙”參與。
同年,前職工盟主席黃迺元與幹事杜振豪以個人名義申請伍壹游行,其後取消申請,惟基於國安法無法透露詳情。
此前,親北京的勞聯亦同樣撒回申請。曾有地區組織游行反對填海,惟警方設置多項限制:參加者人數設上限不多於100人,須頸戴號碼咭牌、並在圍帶范圍內進行。
李立峰分析,民意在過去多年有壹個“build up”(累積)的過程,往往透過媒體及團體推動,“推動的意思不是煽動”,惟現時媒體缺乏主動性,報道亦要考慮風險,發聲的人不再敢言。
“它不是禁止你,但總之產生很多摩擦力,變得不容易推動。”
“灰色地帶收窄了”
傳媒角色也發生變化。
2021年6月,創刊26年的《蘋果日報》停運,創辦人黎智英及高層被控串謀勾結外國勢力等罪,案件尚未裁決;同年12月底,《立場新聞》及兩名前總編輯被控煽動案,是香港主權移交後首次有傳媒被控該罪名,有11篇文章被裁定具煽動意圖,兩人最終被判囚。-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