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26 | 來源: raveK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前幾天認識壹個新朋友。
在壹起聊天時,我們聊到閒暇生活會做什麼,她突然道:“我手機裡沒有抖音,我從不刷抖音。”
接著,她露出壹種略帶有優越感的表情,對著短視頻和透出的網紅音樂露出了鄙夷的神色。
“我感覺那樣特別low。”
聽到這裡,抖音收藏了很多優質視頻內容的我,第壹時間想要反駁她。
但轉念壹想,難道她說的不對嗎?
我在無數個應該睡覺的夜晚,總是習慣性點開抖音,壹條條短視頻充斥著我的腦神經,壹會兒哭壹會兒笑,情緒隨著短視頻的變化而變化,原本應該睡覺的22點變成23點,又變成0點......
不得不承認,刷短視頻確實令人沉迷。
仔細想想,其實原因就在我們自己身上。
01 簡單的多巴胺
每次手指上滑,都會隨機出現壹些我喜愛的領域內的內容,比如搞笑的、尷尬的、驚艷的、感動的。
這些短視頻經過層層篩選,精准推送,在屏幕裡變成了刺激大腦的多巴胺,讓人總有“再刷壹條”、“再看最後壹條”、“下壹條會是什麼”的渴望。
最近比較火的抖音情感類小作文,壹段傷感的文字,配上悲情的高潮副歌,讓無數人深夜emo,評論區更是寫滿了故事。
其實有好幾次我發現,當你把音樂關閉的時候,視頻裡的文字突然索然無味。
字節跳動的工程師曾說:
“抖音必須要把聲音畫面同時結合起來看,洗腦的音樂加上抽象的內容,是讓用戶沉浸其中的重要手段之壹。”
“如果你把聲音完全關閉再看這個視頻,你可能不僅不會覺得有意思,甚至可能還會覺得有壹種羞恥感。”
你以為的強烈情緒,只是最簡單的聲樂刺激。
02 瓦解時間感知
根據數據統計,互聯網每人停留在短視頻的時間是15秒。
15秒短視頻如同“嗑瓜子”,只需要簡單動壹動手指,就可以獲得感官上的及時反饋,秒獲愉悅,像“嗑瓜子”壹樣,越刷越停不下來。
片段式的內容容易制造出“未完成感”,讓我們不停地反復觀看,或者不停刷著新的內容,補全那個不滿足的缺口。
有很多朋友說過,當她們躺在床上,無意識地刷了拾幾條視頻,才發現自己什麼都沒看進去。
這種可怕的“無意識刷屏”,會讓我們瓦解時間的概念,不知不覺滑動手機,幾個小時的時間轉瞬即逝。
03 精准投喂的算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男生和女生的抖音是完全不同的。
當我拿著另壹個人的手機刷短視頻時,會嚴重懷疑我們用的是不是同壹個社交軟件。
像我喜歡停留在萌寵、美食、旅游視頻的用戶,基本刷壹刷全都是精准的高質量的相似內容推送,我在同樣的視頻停留的時間越長時,抖音會記住我的喜好,打造出符合我“個性化喜好”的軟件。
所以當我打開別人的手機,發現短視頻內容變成喪屍、鬼故事、動漫時,才終於明白何為“破圈”。
當我以為身邊大多數人都像我壹樣熱愛貓狗、熱愛旅行的時候,其實是大數據將我們圈進了那個“圈子”。
抖音不過是把你喜歡的東西圍成壹圈,讓你誤以為那就是整個互聯網世界。
所以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實的,只是抖音想讓你看到的。
你以為你在刷抖音,其實是抖音在刷你。
記得之前看過壹篇學術報道,報道統計長期刷短視頻的孩子前額葉逐漸退化,難以再靜下心來閱讀長篇的、需要思考的文字。
而這也是成癮叁階段的最後壹節:
大腦脫敏(需要更多刺激才能滿足)- 敏化(過度投入和關注)- 前額葉退化(自控能力減弱)。
我們在短視頻快速的視聽沖擊下,大腦習慣了高強度愉悅,會逐漸對低刺激活動(比如閱讀、思考)失去耐心。
其實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總是在刷到壹定強度的抖音後,忽然讓自己戒斷。
有段時間,我特別喜歡看抖音裡的電影解說。
10分鍾不到就能看完壹部經典電影,還能順帶聽細節解析,簡直不要太爽。
可是刷得越多我開始發現,由於提前知道了劇情和結尾,某壹天當我想真正打開電影慢慢品鑒時,我卻失去了慢慢看它的耐心。
享受捷徑的代價,是我忽略了細節帶給我的感受。
當我慢慢看壹部電影時,在某壹個不經意的鏡頭裡,主人公的回眸讓我對整個影片有了不壹樣的看法。
可在抖音裡,我只能聽著解說員的點評和觀點,屏蔽了屬於自己的思考。
當我意識到這壹點,我才開始有意識地減少這類短視頻的播放。
直到電影解說類的視頻徹底消失在我的視頻界面。
因此,我理解那些不刷抖音的人,她們的優越感來自於何處。
能夠幹脆利落地拒絕讓自己上癮、讓自己爽的東西,這樣的人確實厲害。
我沒有必要對這樣的人產生對立感和敵意,因為在我看來,“不刷抖音”和“不吃香菜”理論上是壹樣的。
“不吃香菜”的人也許會產生壹種我身上沒有香菜味兒的優越感,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壹定超級討厭愛吃香菜的人。
硬要問我的話,我都不討厭。
我討厭的,是那個在背後鼓動起“吃香菜好還是不吃香菜好”的人。
在流量橫行的時代,內容的質量不再重要,反而點擊率、停留時長、完讀率、互動率成了壹條內容是否值得大眾關注的王道。
“吃不吃香菜”本來不是壹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卻因為引起的討論度足夠高,這個內容就能夠在無數條新聞中過關斬將,莫名其妙地成為爆款頭條。
導致很多問題就這樣被推送到了大眾面前,進而煽動起群眾的追隨。
這才是我們作為網民應該意識到的壹點。
“刷抖音”和“不刷抖音”的爭論,也許只是資本想要運作的下壹個話題爆點。
你刷不刷短視頻,你愛不愛看,這些壹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保持自己獨立清醒的思考。
就像平時不要營銷號鼓吹“雞蛋價格瘋漲”,就立刻去市場搶購。不要聽到說“羽衣甘藍可以健康減肥”,就天天榨汁喝,結果脾胃越來越虛弱。
不要隨波逐流。
不要人雲亦雲。
強大的大數據下,我們確實只是萬千資本中壹個不起眼的算法。
可是如果作者和讀者都失去了自主權,我們失去了辨別能力,平台大權獨攬,掌握流量閥門,以中心化的名義,圈地蓄奴。
那麼我們每壹次不知所謂的下滑、下拉刷新,都是壹次無聲的共謀。
親愛的大家,祝你、祝我。
祝我們清醒。-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