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26 | 來源: raveK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所以當我打開別人的手機,發現短視頻內容變成喪屍、鬼故事、動漫時,才終於明白何為“破圈”。
當我以為身邊大多數人都像我壹樣熱愛貓狗、熱愛旅行的時候,其實是大數據將我們圈進了那個“圈子”。
抖音不過是把你喜歡的東西圍成壹圈,讓你誤以為那就是整個互聯網世界。
所以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實的,只是抖音想讓你看到的。
你以為你在刷抖音,其實是抖音在刷你。
記得之前看過壹篇學術報道,報道統計長期刷短視頻的孩子前額葉逐漸退化,難以再靜下心來閱讀長篇的、需要思考的文字。
而這也是成癮叁階段的最後壹節:
大腦脫敏(需要更多刺激才能滿足)- 敏化(過度投入和關注)- 前額葉退化(自控能力減弱)。
我們在短視頻快速的視聽沖擊下,大腦習慣了高強度愉悅,會逐漸對低刺激活動(比如閱讀、思考)失去耐心。
其實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總是在刷到壹定強度的抖音後,忽然讓自己戒斷。
有段時間,我特別喜歡看抖音裡的電影解說。
10分鍾不到就能看完壹部經典電影,還能順帶聽細節解析,簡直不要太爽。
可是刷得越多我開始發現,由於提前知道了劇情和結尾,某壹天當我想真正打開電影慢慢品鑒時,我卻失去了慢慢看它的耐心。
享受捷徑的代價,是我忽略了細節帶給我的感受。
當我慢慢看壹部電影時,在某壹個不經意的鏡頭裡,主人公的回眸讓我對整個影片有了不壹樣的看法。
可在抖音裡,我只能聽著解說員的點評和觀點,屏蔽了屬於自己的思考。
當我意識到這壹點,我才開始有意識地減少這類短視頻的播放。
直到電影解說類的視頻徹底消失在我的視頻界面。
因此,我理解那些不刷抖音的人,她們的優越感來自於何處。
能夠幹脆利落地拒絕讓自己上癮、讓自己爽的東西,這樣的人確實厲害。
我沒有必要對這樣的人產生對立感和敵意,因為在我看來,“不刷抖音”和“不吃香菜”理論上是壹樣的。
“不吃香菜”的人也許會產生壹種我身上沒有香菜味兒的優越感,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壹定超級討厭愛吃香菜的人。
硬要問我的話,我都不討厭。
我討厭的,是那個在背後鼓動起“吃香菜好還是不吃香菜好”的人。
在流量橫行的時代,內容的質量不再重要,反而點擊率、停留時長、完讀率、互動率成了壹條內容是否值得大眾關注的王道。
“吃不吃香菜”本來不是壹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卻因為引起的討論度足夠高,這個內容就能夠在無數條新聞中過關斬將,莫名其妙地成為爆款頭條。
導致很多問題就這樣被推送到了大眾面前,進而煽動起群眾的追隨。
這才是我們作為網民應該意識到的壹點。
“刷抖音”和“不刷抖音”的爭論,也許只是資本想要運作的下壹個話題爆點。
你刷不刷短視頻,你愛不愛看,這些壹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保持自己獨立清醒的思考。-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