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26 | 来源: 腾讯教育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02
清华历史系强基生的真实日常:很“卷”很焦虑
进入清华历史系后,一切都超乎我想象,书院的培养方案很广泛,注重通识教育,提倡学生在各领域都要有所涉及,主专业必修学分修满后还有大量的学分可以投入其他领域的课程。第一年我几乎自由选择了所有感兴趣的课程,中文、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新传、艺术类美院课程等等。
大学期间对历史的学习几乎推翻我中学时期对历史的认知,几近重塑我整个人的思维模式与观念。比起宏大叙事,我似乎更能体会那些身处历史之中小人物的命运,我不再相信历史绝对的走向,或者说发展阶段与规律,偶然性在历史中的作用远比想象中举足轻重。我徜徉在历史的细节,从失败者、失意者、边缘者、女性的角度重新审视与理解历史的书写与存在。这是一件极其有趣的事情。
强基本科阶段也实行导师制,这里的导师制跟研究生不太一样,每位导师自有风格,有的会每周集中上课或汇报,也有的会定时开咖啡座谈,总之或多或少都对自己的学生有沟通和指导,只要想做学术,确实能在这里探索方向。
但同时,强基生不可避免会很“卷”,即便听说有高保研率,我们仍然无法摆脱焦虑。我同届同学们的绩点都很高,平均数维持在近3.9(满绩4.0),为了高绩点难免会考虑给分更高的课程和老师,以及会持续地焦虑课程作业、论文、考试等等。
清华是盛产“六边形战士”的地方,学习、科研、社工、志愿、体育、艺术,各个方面都可能和综合评价“第二成绩单”绑定,因此书院在这方面的竞争同样很激烈,也总有人样样精通。
所以,读书时的我时常感到疲惫和迷茫,个人的价值仿佛被划分为这几个模块,只有优胜才叫精彩。
与其说大学四年是我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不如说,它是我持续探索自我的过程,我反复拷问自己究竟喜欢什么,追问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
过去总有一根名为“高考”的“绳子”牵着我向前走,但大学猝不及防地把我丢入一个广阔的轨道,我既能接触无穷多的知识、机会和可能性,但同时又痛苦地发现这里有隐秘而固定的运行逻辑,大多人按部就班地在同一条路上涌动,人与人之间的对比无穷无尽。
而后我明白,学校title、标签、课程最终都不能带给我什么,重要的是我获得怎样的能力,无论是思想还是技能上的,以及结识怎样的人,尝试怎样的体验,最终活成怎样的人。越早对名牌大学的title祛魅,也许留给我们探索自己的时间越长,我很遗憾自己没有更早地意识到这一点。
03
文科的“无用之用”:让我成为更“完整”的人
我很久之前就听过“文科无用论”,毕竟文科确实不像理工科,能够将结论都量化,看起来是在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文科的一些技能常被认为是“万金油”,没有壁垒,文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也算不上“吃香”。
但在我看来,如果要按照这个维度来评价,所有学科都可以说没用。毕竟现代学科越来越细分,钻研得越深,研究领域也就越细,也许你根本看不出这么细微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况且个人学习的速度赶不上时代变化的速度,吃香或是不吃香的专业不过在短短几年便会迅速改变。
我始终认为大学和社会都要培养一个“人”,有一技之长的人,有思想有自我的人。-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