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26 | 来源: 腾讯教育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不论早晚,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刻陷入“存在主义危机”,我是谁?为什么要做这个?这一切究竟有什么意义?我想过上怎样的生活?这些答案将是没有统一标准的、非常个人化的。
文科的知识帮助我成长为一个更“完整”的人,多元、包容、开放、resilient(有弹性的),我很感谢过去有这么几年,能够让我大量阅读与写作,通过历史上的思想家们的眼睛重新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毕竟我们的生命的长度太微不足道了。
至于在社会立足的技能,大学教不出来,早日探索吧朋友们,文科在这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劣势,每一个读文的人都要学会理想与现实平衡,文艺与商业平衡,这些从来不对立。我们不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只在心里想想周围与世界,而要让自己真正跃进现实里去,去尝试。
我觉得自己探索算比较晚的,接近大三时,我才逐渐意识到自己对科研不太有兴趣,开始寻找实习。在这个过程中,我很迷茫,也受到很多打击,因为专业限制,我干什么看起来都像转行,在面试时经常会被问到,“学历史为什么来做这个”,可能只有在“不限专业”的行政岗、招编辑的出版社、考公、招历史老师的教培岗会有比较对口的机会。
但正因如此,我没什么不能试的,我自己干过新媒体,试过市场研究,做过公关传播,当然也有现在的内容创作,我觉得对于转行不要有太大心理压力,工作在学中干,干中学就好。
毕业时,我百分之八十多的同学都选择升学,要么在本校保研直博要么出国读书,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选择直接工作,有的留在历史领域做科研,做历史老师,也有很多人转行读数据分析、新闻传播、公共政策、马克思主义等。
我在保研和工作间挣扎犹豫近两个月,最后放弃保研选择直接工作,一是我还没找到想读的专业,不想直接用三年继续读书;二是因为大三时在某大厂做过一段内容岗位的实习,很喜欢这里创作的感觉,这里的环境、氛围和同事也很好,我感觉在这儿能实践自己想做的内容。
大学四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刚高考完的朋友们完全拥有无限未知的可能性。
在选择志愿时,不妨问问自己:我喜欢什么?我最在乎什么?以及最重要的,我想要过上怎样的生活?
当兴趣和就业前景无法相称时,先去网络搜索:第一,你所感兴趣的真是大学里能学到的吗?(毕竟实际往往不相符)第二,你认为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有多好?具体做什么?专业知识和工作实际需求差异多大?未来职业发展路径如何?薪资范围如何?然后在心里分配权重,这是你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成年的第一步便是做选择并承担这个代价。
但以我的经验,在这个决策过程中,不要被title绑架,不要被他人的期待绑架,不要被虚幻的想象绑架。-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