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27 | 来源: 长平观察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跟任何监狱一样,中国政府着力于三件事情:一是完善的监管系统,从人盯人的“朝阳大妈”到无处不在的数码摄像头,其管理能力的确算得上“世界一流”。二是周详的奖惩系统,从幼儿园的小红花到中学生高考,从单位的人事管理到国保的喝茶,层级分明,无微不至。三是洗脑教育,让囚犯感觉自己罪有应得,幸得其所。
很多监狱都认为,严格管制更有利于学习技术。让我们继续读官方报道:“近年来,英山监狱扎实推进教育改造社会一体化,举办电工、电焊、烹饪等‘订单式’培训班,为余刑一年以内的服刑人员举办职业招聘会,让服刑人员‘出狱门进厂门’的愿望变为现实。”
“出狱门进厂门”,很多中国人到了西方自由世界,仍然对在中国的“囚禁生活”念念不忘,觉得那里虽然没有自由,但是让自己学到了技术——甚至被解释为正因为没有自由,才能一门心思学技术。
"馆长“陈之汉也曾经参加过反对中国渗透的抗议集会(图为2019年资料照片)
网红们自投罗网
那么“知名作家”们为什么要去参加官方组织的监狱采风活动呢?除了免费旅游和吃吃喝喝这种小恩小惠之外,更重要的是,监狱是一种被管制的资源,也因为被管制增加了神秘感和话题性。“直播真实的监狱生活”,听上去就能带来流量。
世界上的确有作家以监狱和囚犯作为题材,写出了伟大的作品。但是,我不得不说,几十年来,我没有看到有哪位作家因为参加了中共官方组织的监狱采风活动而写作一部像样的作品来。
这些作家或者网红,事实上被迫或者主动投入罗网,在精神上成为中共统治下的监狱中的一名囚犯。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张爱玲作为真正的知名作家,也曾“有幸”被安排去中国农村体验土改生活——其实也是一种监狱采风。跟当时的“网红”不一样,她没有写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创业史》、《金光大道》等歌功颂德作品,却抓紧时间进行了一次“越狱”的行动,并在离开中国之后写出了《秧歌》和《赤地之恋》等“直播中国”的传世之作。-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