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27 | 來源: 鳳凰網讀書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或許是因為交通的不發達,古人尤其重視離別,認為離別帶給人的傷痛僅次於死亡。在為送別而作的詩歌中,我們最熟悉的是王維的那句“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今天的文章解讀了王維的叁首送別詩,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的蔡丹君老師。因為自己曾有過失意和掙扎,王維為友人送行時都帶著體諒與理解。他勸慰友人的詩句,同時也像在說自己,有寂寞,有灑脫。
王維寫:“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這首叫《送別》的詩,讓我們看見他對“白雲無盡時”之地的渴望。從他不同人生階段所寫的送別詩中,我們也看見他正逐漸從這個紛亂的世間把自己壹點點“收回來”。
下文節選自《唐詩裡的拾八場旅行》,小標題為編者所擬,經出版社授權推送。
01.
送別落第年輕人:
你的身後,還站著知音
有壹年春天,科舉放榜之後,王維送別壹個叫綦毋潛的年輕人。綦毋潛科舉落第,要返回江南老家。
雖然,科舉場上的勝負,王維每年不知道要看到多少,但對綦毋潛,他還是有著不壹樣的愛護之心。王維是壹個情感特別細膩的人,替綦毋潛想了很多,像是壹個寬厚溫柔的兄長,又像是壹個洞穿壹切情緒的知己。
從長安到江南,路途遙遠。看著綦毋潛落魄的樣子,王維很想好好安慰他,於是寫下了《送綦毋潛落第還鄉》這首詩:
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
既至君門遠,孰雲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臨長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王維首先讓綦毋潛相信,這是壹個好的時代,不必對時代有怨。他說:這個聖明的時代,沒有躲在壹邊的隱士,而都是願意來加入時代建設的英俊靈秀的賢才。這個時代是積極向上的,讓那些像東山隱客般的人,都顧不上采薇。
王維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這句話除了是安撫綦毋潛,也是暗含他對綦毋潛的贊揚,贊揚他有著高潔的隱者之心。
王維《千岩萬壑圖》(局部)
綦毋潛參加科舉,不想辜負這個大好時代,希望有所作為。但是失敗之後,難免會懷疑自己的選擇——我是不是不該來呢?
王維在詩中替綦毋潛做出了回答:既然已經遠至君門,選擇了這場考試,那誰能說這樣的選擇是錯的呢?這是在勸慰綦毋潛不要因自己的選擇而後悔。落第的原因只是因為“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沒有碰上合適的時機,計謀沒有得到采用,並不能說這世上知音太稀少。
綦毋潛聽到了這樣的話,不至於怨世,也不至於在失敗後從此消沉。這樣的勸慰,真的是溫柔敦厚。-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