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27 | 來源: 風聲OPINION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婚姻 | 字體: 小 中 大
壹款發售前名不見經傳的真人互動影像游戲《撈女游戲》,上線第叁日,達到了Steam國區熱銷榜第壹,全球熱銷榜第肆。
在這款游戲中,玩家將扮演曾被“撈女”傷透的男主“笨貓吳宇倫”,以身為餌,反擊撈女組織的“情感獵手”,周旋於數位漂亮、精明的女性角色之間。
因為這個游戲情節,這款游戲也被稱為“首款情感反詐互動影游”。
這部游戲,精准地俘獲了正在快速興起的男性意識。游戲借用了很多社會事件,比如,翟欣欣閃婚41天敲詐千萬逼死丈夫;它還揶揄“女權主義電影”《好東西》;通過章節名藏頭句,表達對自殺的“胖貓”的紀念。該游戲還加入了“互助留言板”功能,讓玩家分享自己的親身情感經歷,更是進壹步激發了情緒。
這樣的游戲,不可能不激起爭議。
群體性冒犯應該容忍,越大的身份越沒意義
壹方面,機構媒體與社交媒體上有諸多批評,很多女性投訴、舉報。這導致導演B站賬號被封,官方賬號清空所有視頻,官方群被封。在巨大的壓力下,游戲名稱也修改為《情感反詐模擬器》。
與此同時,也有權威媒體認為,玩家不僅可以在游戲中學習情感知識、思考兩性關系,而且,游戲通過互動的方式,抽絲剝繭地拆解情感詐騙、PUA操控、經濟勒索等現實陷阱,將游戲打造成生動的反詐公開課,“以創新形式築牢青年婚戀安全防線”,提升了青年群體的防詐免疫力。
客觀地說,游戲雖然迎合情緒,但本身還是主流價值觀,落腳在男女青年交往的真誠、尊重、平等、共同付出上。畢竟,游戲是做出來賺錢的,即便境外發行,但公司、人還在境內。那麼,給男性用戶提供情緒上的滿足,最後又把立意拔高,是壹個必然的策略。
正如“反詐APP”不是在污名化緬甸這個國家,這麼壹個游戲,冒犯是存在的,但這不是對全體女性的污名化。我覺得是無傷大雅的。
個體基於性別的錯誤行為,不應等同於其所屬的整個性別群體。因此,批評和制裁部分男性利用性別優勢對女性的侵害行為,並非針對全體男性。同理,指出少數女性利用性別優勢的不道德行為,也不應被曲解為對所有女性的攻擊。
當然,應該承認的是,個體和群體,是很難分辨的,大多數社會議題都是群體性的。實際上,也正因為要保證社會議題的順利進行,對群體性的冒犯,是應該容忍的。楊笠在脫口秀中對“普信男”吐槽,電影海報中對渣男的批評,也都是應該容忍的。
其實,對游戲如何評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游戲很火,玩家在線數量已達8.7萬,高居全球熱玩榜第18位。這意味著游戲背後的社會問題,具有普遍性,底層男青年的婚戀困境,是客觀存在的。
當然,這並不是要犧牲女性去解決他們的問題。實際上,當壹個男青年擁有了愛情,也意味著壹個女青年也擁有了愛情。人類的男女並不天然對立,他們是幸福不可分的兩面。
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阿馬蒂亞·森,有本書叫作《身份的暴力》。他在書中說,壹個身份就是壹個小盒子,每個人都被裝入不同的小盒子,我們要避免被裝入壹個單壹的小盒子,我們要注意到我們身份的多樣性。
身份是多樣的,而我壹直認為,越大的身份,就越沒有意義。人類、人種共同體,很多都是想象中的。反過來,越小的身份越有意義:壹個父親、母親、女兒、兒子、某個公司的職員、某個社區的居民……
我們要選擇那些多樣的“小身份”。-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