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6-28 | News by: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在香港,张静怡的故事,是当前内地顶尖学霸选择路径的一个缩影。他们盯上的,往往是这类王牌专业。香港大学的牙医学科在QS排名中常年位居全球前三、亚洲第一,能考上的基本是香港本地高考的“状元”级人物,本科毕业后起薪就能达到6万港币,三五年后年入百万是很普遍的现象。当港大牙医学院在2025学年宣布时隔7年再次向内地招生时,无数内地学子为之心动。
然而,通往这些顶尖专业的道路,早已成为学霸间“寸土必争”的战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首先体现在申请人数的激增。更重要的是,竞争的维度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元”。
过去,高考分数或许是唯一的硬通货。但现在,香港高校的选拔早已从“唯分数论”转向了“全面评估”。许勤业分享道,香港高校非常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举例说明,一个高考600分的学生,如果面试时表现平平,可能会输给一个只有580分但反应敏捷、表达极具说服力的学生。他指出,高考成绩只是敲门砖,决定了考生是否有机会进入面试环节,而面试表现则占到30%甚至更重的分量。
张海岚当初申请香港大学商学院时,就经历了激烈的面试竞争。针对她心仪的经济与金融专业,香港大学设有“多元卓越入学计划”,可以给在体育、艺术、科创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加分,最高可达30分。当时张海岚拿到了20分的加分,与她一起参与面试的20余名同学中,拿到最高加分30分的只有2名。到了今年,张海岚发现,她的母校公布共有12名学生拿到最高加分。她惊讶于这一爆发式的增长,更意识到香港高校王牌专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与日俱增。
香港的留学服务机构也早已洞察了这一趋势,他们的服务不再是简单的填报志愿,而是长达一年的规划,包括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考取雅思高分、进行面试培训,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背景。
在面对学生和家长关心的面试环节应当如何表现时,刘梦琳做了详细解答:面试是全英文小组形式,由教授来主持面试,通过小组的评核来考查考生的英语能力和综合素质。她给学生的建议是,多练习日常英语对答,留意国际时事热点,培养多角度的思考习惯。
这些要求体现了香港高校对人才考核维度的多元化,其背景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纵深推进,以及香港定位国际科创中心和国际教育枢纽的战略需求。
科创类专业成新宠
在服务多位高考生入读香港高校后,白玮发现,这两年不少家长在专业的选择上会更加理性,更接地气,不会再让孩子一味地选择某些专业。
除了传统的商科和传媒等强势专业外,香港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近年来最为热门。据白玮观察,几乎每个香港高校都开设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这与香港致力于发展科创事业密切相关。最新的香港财政预算案提出,香港将预留10亿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常年致力于做科技转化。早在1997年,他就将自己的中文语言处理研究成果转化,创办了香港最早的大学初创公司之一。他认为,香港的科创基因由来已久。
香港高校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的确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曾经在香港科技大学任职的李泽湘教授与大疆创始人汪滔的故事,李泽湘不仅是学术导师,更是学生的创业引路人,他所倡导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孵化了一批像大疆这样的科创企业。这种“教授+学生”的创业模式,在香港高校中并不少见。
刘梦琳提到,香港科技大学在科研创新和国际化办学方面具有优势,是区域间首个系统化推动本科生科研的高校。港科大的本科生研究计划,帮助学生将所学与科研连接,本科生从大二开始,即可加入顶尖教授团队,参与定制化研究项目。2025年有来自内地的学生凭科研成果被斯坦福大学应用物理学博士项目录取。
从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来看,港校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攀升,香港5所大学位列世界百强,港大、港中大、港科大更跻身五十强之列。竞争力不断攀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越来越多顶尖学者开始回流香港。《香港商报》的一篇报道指出,香港各大学一直以薪酬丰厚闻名于世,绝不输于欧美等地,加上毗邻内地,税率低,对海归学者有很大吸引力。
根据教资会资料,香港八大院校具内地背景的学者,数年前(2017/2018年度)只有约1175人(占总数的24%),到2022/2023年度已增加到约1815人(占总数的36%,首次超过本地学者),增长了54%,上升趋势从未间断。这批学者充实了香港的研究水平,亦推动了香港创科产业的发展,协助大学提升国际排名。-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